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人有管理工業社會的經驗,雖然大唐還只是一個剛剛開始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國家,它産生的問題,也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前兩年魏徵就是因為修訂孫享福提議的一些亂七八糟的律法,結果給累的病倒,光榮退休了。
這些年他整天整天的開會論證,而且,論證的,還是一些這個時代的人,根本不理解的東西,每次論證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先把這些東西搞懂,再說服別人。
像環境保護方面,就有n多個問題,比如禁止私自在沿江,沿湖,砍伐樹木,開闢田地的律法,百姓們就不是很能理解。
臨水的田地多好啊!灌溉方便,土地肥沃,最容易高産高收了,你為啥不讓種?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個啥?
幾千年了,也沒見長江黃河把中原給沖跑了啊!
還有工廠把汙水排放到江河裡,會影響生態環境的事情。
這個東西鬼知道?
汙水排到江河裡,不都被流到海裡去了麼,也沒見江河或者大海裡死魚蝦啊!
再說了,不排放到江河裡,排放到什麼地方?你倒是給安排一個啊!
也就是大唐現在各個行業,用到的化學物品比較少,連染料,一般都是用植物原料做的,基本不會影響生態,就是金屬方面的問題有些難搞。
而且,第一個需要叫停整改的,還是朝廷的武器研究院,其中有一個製造鉛炮彈的車間,就出現了集體重金屬中毒,甚至還影響了周邊幾個作坊的工作人員。
孫享福他不是全能的,去到各地種起田來之後,許多社會上的新問題,他根本就顧不上了,甚至,各個研究專案到了什麼程度,他現在都不太瞭解。
所以,李恪問起一些工業方面的事情,他也不好給出什麼未來的規劃安排,只是約定好,明天一起去渭南各個行業看看,正好,明天是蒸汽車經過第三次改裝之後,再一次試車。
好久沒有在長安城逛街了,十幾年時間,足以讓在街面上的人換一茬,其實不止是人,包括街道的店鋪,和各坊各裡的房屋,也都大變了模樣。
自從佈政坊那邊修起了高層建築樓盤之後,各坊的樓盤,就開始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的修建起來,五到七層的都有,高一些的,甚至站在李世民的禦書房,都只能勉強看到它的樓頂,要知道,大明宮可是建築在龍首原上的,地基就有十幾米高。
百姓們願意住這種樓房,朝廷也基本不會限制,反正這樣集中式的民居,比原本那種坊巷亂搭亂建的木屋更好管理,換成鋼筋水泥的房屋之後,長安城的火災機率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在沒有那麼多可燃裝飾材料的時代,它在安全,保暖,幹淨,舒適方面,全面超越木屋。
在長安的街頭隨便走一程,至少能看到十幾個不同民族,或者種族的百姓,可別以為他們是外來客,他們可是持有長安戶籍的本地人,其中有很多是西域諸國遷過來的富人勳貴,更多的,則是大唐四邊少數民族,到這邊來務工,然之後定居,把戶籍遷過來的。
包括皇宮的宮女,都有好多是原新羅,高句麗,倭州,或者龜茲,高昌,于闐過來的少數民族人種,也只有她們,更加願意去做這種最容易拿到長安城戶籍的工作。
據說現在光是長安城內,就有超過十幾萬戶少數民族家庭,比歷史上的開元時期,還要多兩倍,而持有長安城戶籍的常住人口,也超過了兩百萬,這還不算沒有拿到戶籍的外地客商,務工人員等。
也虧得城內要建這麼多高層建築,八十幾平方公裡的地方,要住下兩百多萬人,不起樓房肯定是不行的,不過,很快,就不用那麼擠了。
因為,長安城外郊區的民居和人口太密集了,已經不弱於一些城池的人口密度,所以,李世民和李承乾都覺得,需要擴建,而且,現在已經開始動工了。
整個修建完成之後,南下北上的人,就不需要出城到渭水碼頭,或者灞橋送行了,因為,新的城牆,向北的方向,直接修到了渭水沿岸,向東的方向,則修到了灞水沿岸,向南的方向,更是直抵秦嶺,向西的方向,則差點將鹹陽包括在其中。
在北面和東面的混凝土新城牆上,直接就能看到渭水和灞水,灞水和渭水的碼頭,則直接是城門口,往來船隻上下貨物,直入倉儲,十分方便。
而南城門外,則是秦嶺深林公園,將軍山,終南山,直接可以望的到,整體面積,比原先可是大了五倍不止,今後就是居住一千萬人,也未必不可以。
如果在沒有開始修建之前,被孫享福知道這事的話,他一定會阻止的。
為什麼要修城牆呢?直接像渭南新城一樣,不修城牆,無限擴張不好麼?
當然,這個世界上,也只有孫享福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普通百姓們,看到城牆將自己的房屋囊括其中,才會更加有安全感,渭南新城,那是因為主要是用於做工業,需要更加通暢的交通,和無限的擴張,才不修建城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