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迦樓縷波過來的毒瘤文化,必須鏟除,包括邏些道境內的其它寺廟亦是如此,這屬於大唐官方不認可的宗教,如果信佛,也可以,朝廷稍後,會派正經的僧人過來,所有寺廟,都將屬於朝廷産業,而不屬於某個宗教,和尚,也需要朝廷頒發的文牒,才能主持寺廟,並且只允許傳播朝廷認可的佛家哲學。
就像玄奘在耽摩道傳播的佛理一樣,現在,它幾乎被所有印度地區的百姓所接受,也被大唐官方認可。
被孫享福任命的吐蕃各部官員,共有兩三百人,全部齊聚在了寺廟的大殿,開始規劃起了吐蕃的種植産業。
這裡現有的幾大種植區域,基本被六大部落群體掌控,被稱之為六茹,孫享福到來之後,自然是將其劃成了六州。
分別是象雄州,衛茹州,約茹州,葉茹州,拉茹州,和蘇毗茹州。
松贊幹布本族雅礱部,現在的駐地在拉茹州,治所是邏些城,而由於他本部的主要族人都要遷到關中,這一帶的田地,就基本都歸朝廷的人來種植了。
地盤其實不小,有差不多近十萬畝,海拔大多不到三千米,四月份,溫度已經有了山南道開春時期的溫度,除了夜晚偶爾會下小冰雹之外,一般都在十度以上。
像紅薯,土豆,玉米,大豆這類的作物,大多都可以在這裡種植。
在後世,藏區的農業也同樣是分成這六塊,由於這裡的日照,是世界上最充足的地方,早晚溫差也大,比較高産的耕地面積,達到了三百多萬畝,而孫享福透過各部彙總過來的資訊,加上一些實地的測量,大致得出一個資料,這裡現在已經開始耕種的熟田,最多隻有三十萬畝,還不到後世的十分之一。
不過,對於這個地區的百姓來說,這基本也足夠用了,如果田地裡種的是高産作物,加上畜牧業,孫享福甚至都不需要組織百姓們開荒,只是帶領他們把自己帶過來的種子,種在熟田裡,用比較科學的方式打理,産量就基本能夠滿足當地人食用。
與孫享福一門心思的謀劃怎麼種田不同,其實,各部的首領,最想要的,是去到中原繁華的地方去,因為,吐蕃第一大族雅礱氏,已經確定要跟著松贊幹布去關中了。
第二大族,葛爾氏。又發動了部落內一半以上的人,遷去了雲南。
他們這兩支,可是掌握了吐蕃最頂尖智慧的人,他們這樣賣力的往中原跑,剩下的這些人,又怎麼會不動心思呢!
要知道,延平門一戰之後,吐蕃的情況是女多男少,比例比中原地區還失衡,達到了八比二的程度。
而原先屬於吐蕃各部的那些青壯,都是作為戰俘,被安排在關中各地勞作的,有十幾萬人之多,他們都在中原地區生活了好幾年,早已離不開中原的繁華生活了。
而現在的情況是,這裡原本跟那些人沾親帶故的人,都想去投奔他們,要知道,那些戰俘裡面,好多人,原先就是這些部落的首領,頭人之類的。
既然他們提出來要遷,孫享福也不攔著,跟他們講好了一應徒遷安置的標準之後,就放他們下去了,畢竟,關中實現自由耕種之後,每個縣,光是空餘出來歇耕的上田,都是幾千上萬畝不等,幾十萬人,在幾百萬人的關中分散下來,並不算什麼難事,那些田地與其空著,還不如分配給他們種。
這撥人想要遷出去的人有點多,統計完之後,資料有點出乎孫享福的想象,願意留下來的,居然還不到四十萬人,比想象的要少的多,而且,這些人大多都是些原本被各大部落奴役的人,有許多,還是被搶過來的外族人。
最終,這些人被孫享福編成了十三萬多戶,平均在每個州安置的百姓,還不到兩萬戶,邏些城附近稍微多一些,有將近四萬戶,畢竟,這裡有近十萬畝熟田,以及一定量的畜牧業,未來,孫享福還打算開發一些工業,沒有人口聚集可不行。
理順了人口和戶籍之後,就要開始分配任務幹活了,要知道,這裡一個州的面積,可比後世中原地區一個省的面積還大,可用於耕種,種植樹木和放牧的地區被標註出來了之後,未來,這裡的百姓,就會圍繞這些地區生活了,由於人口太少,城池,鄉鎮的分佈,都顯得十分稀疏,這樣也有點好處,就是大家能使用的資源,都比較豐富,種的都是上好的熟田,放牧的區域,也是水草最豐美的地方。
田地怎麼種,是以孫享福帶過來的農學生為主導,安南軍的軍士做組織,輔助,吐蕃百姓,則聽從指揮,出體力就行,反正不過三十來萬畝,分攤到三萬士兵和三十多萬百姓頭上,每人還不到一畝。
而且,這裡能夠拉犁的牛比較多,到五月中的時候,所有的田地,就全部都種上了新作物,田地的事情定了,整個地區就安定下來了,而隨著更多的物資,持續的進藏,這裡的民生經濟,也開始進入了高速的發展,甚至抽空的時候,孫享福會組織大家集體去種樹,做一些基礎建設修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