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的話,誰又不想自己的後代,向更高的文明階層晉級呢!可是,祿東贊看了看茫茫雪山,終究是對孫享福的所說的東西,沒有抱起什麼信心。
原因無它,吐蕃的不毛之地太多了,在這樣的茫茫冰川之下,除了依靠外部補給,不可能自給自足,有了大唐的種植技術,和高産作物,充其量也只能緩解緩解而已。
因為,你就是把農作物種的再好,也有可能在一片雲彩飛過之後,被不知會有多大顆粒的冰雹給砸死。
大唐朝廷,想要保證這裡所有人的生活,就需要一直往這裡貼錢,因為,人口勢必是要壯大發展的,可大唐自身能夠永遠這麼強盛下去,還一直願意貼錢給這個地方嗎?
他不是不懂中原歷史的人,尤其是近兩三百年,中原王朝政權更替的十分頻繁,可以說,還不如他們吐蕃穩定,至少,吐蕃傳到松贊幹布這裡,都是第三十三任贊普了,數百年,沒有顛覆性的改變。
看到祿東贊露出一副這不可能的表情,孫享福又道,“我知道你們現在心裡還有疑慮,不過,我會用事實,打消你的疑慮。”
祿東贊問道,“您要怎麼做?”
孫享福笑了笑道,“這要看你們吐蕃缺什麼了,你們缺什麼,我就讓這裡産什麼,問題,豈不是解決了?”
祿東贊順嘴就道,“我們這裡缺食物,缺木料,缺燃料,缺牲畜草料,缺鹽鐵,缺衣料……”
等到他一連串的東西說完,孫享福才笑道,“其實你們這裡原本什麼都不缺,但是,因為你們只知道砍伐,消耗,卻不懂得種植,才導致了這裡什麼都缺。幾百,千年以前,這些低矮的山坳裡,應該是長滿了灌木,甚至是樹木的吧!可現在為什麼沒有了呢?是你們的生存模式,把自己推上了絕路。”
要說吐蕃全部都是像唐古拉山這樣海拔五六千多米的地方,那也不盡然,這裡海拔四千百米以下的地方,至少佔一半,三千米以下的地方,都佔一兩成,在許多海拔低於三千米以下的地方,一年至少有七八個月,是沒有雪凍的,氣溫甚至可以和中原地區媲美,各種在中原可以種植長成的樹木,灌木,都能在這邊長到很大。
而且,三千米到四千多米海拔的地方,也同樣能種樹,這樣的地方,同樣不會常年結冰,夏季就有好幾個月的時間,都有山巔上化開的雪水,不斷滋養著土地,讓這裡的水草生長起來,供他們的牛羊食用。
連水草都能長的起來的地方,更加別說樹木了,西伯利亞那邊,常年冰霜雪凍,照樣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那是因為,那邊沒有人大量的砍伐,用燃燒木材的方式來取暖。
就孫享福知道的,就有很多適合在這樣的高原地區生長的樹木,如冷衫,雲衫,高山櫟,高山松,銀杏,白樺,樟樹等,喬木類的,就更多了,有一些甚至能産出不少經濟價值,如山茶樹,高山杜鵑等。
當然,這些東西,真要在這裡成片的生長起來,改變這裡的環境,至少得像善陽那邊,連續十幾年,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種植,甚至,需要一兩代人的成長期,才能見到一些成效。
然而,孫享福還有妙方,如果只是一些糧食,衣物之類的慰問品,以大唐目前物資之充沛,工業之發達,他可犯不著花兩三個月的時間來籌備。
他帶過來的東西中,首先就有兩萬套太陽能鍋子和炊壺,鍋灶。後續,每個三個月,還會再運送兩萬套上來。
可別小看了這些東西,一戶人家,有了它,一年之中,差不多有一大半的時間,都不用生火煮飯,燒水。
因為,別看高原之上天氣寒冷,但是,光照卻十分充足,尤其是幾個地勢較低的棲息地,很少有什麼連綿不斷的大雨季節,從他們被紫外線曬的紅紅的面板就可以看出。
所以,即便是在後世科技發達,燃煤燃氣供應充足的時代,當地的百姓,也還是大量的使用這種太陽能鍋子燒水,煮飯,十分的節能環保。
只要未來這種鍋灶,普及到所有吐蕃家庭,那麼,他們至少能節省以往三四成以上,用於煮肉燒水的燃料。
另外,孫享福帶上來了足夠種植十幾萬畝的玉米,紅薯,土豆,大豆,棉花等作物的種子。
它們不僅高産,全面優於吐蕃現在種植的青稞,小麥等作物,像玉米,棉花,大豆的桔梗,還都是能做柴火燒的好燃料。
反正,在經過一定量的途遷之後,整個吐蕃,也不會超過二十萬戶百姓,用太陽能鍋灶,加上這些桔梗燃料,基本上能夠供應他們七八成以上的燃料,至少,不需要再靠砍伐樹木,挖掘灌木根系來取暖,甚至,還能節省下大量的牛羊糞便,用來瀝肥,肥田。
那麼,在不需要砍伐樹木的同時,每年,增加一定的樹木種植,這裡的樹林,便將會越來越多,幾十年以後,光是靠修枝砍下來的柴火,都夠很多人取暖的了,當然,那個時候,也未必需要靠柴火取暖了,因為時代可能已經進步到,可以開採煤礦,或者天然氣做燃料的程度了。
可以說,現在只要解決了吐蕃人種植方面的問題,就解決了他們的根本問題,用科學的手段,來調整生態平衡,別說是這個時期的吐蕃人,就是漢人,也不可能想象的到,也就是孫享福這個穿越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從來都是站在科學觀這一面,所以,問題到了他這裡,就會變的非常簡單,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