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仍然需要發展,東北,更是需要開發,一個地方好了,另外一個地方反而變的更差,這是畸形的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可能會導致亂相發生。
李世民思慮再三之後,覺得還是再和諸位大臣議一議的好。
九垸縣,不同稻種的授粉雜交工作已經完成,孫享福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稻田裡檢視這些稻種的長勢,他所使用的技術,都是後世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來的成熟技術,但是,他仍然期待在不同的時代,這些技術能爆發出一些自己意料之外的驚喜,或許這個時期就有一些天賦異稟的野生稻種,是後世已經絕種的呢!
當然,即便是他這段時間不怎麼關注外面的事情,村裡那些跟著商會出攤的百姓,也將皇帝到達江陵,還吃了自家煮的吃食的訊息,帶回了上河村。
如果是剛剛抵達這裡的那段時間,李泰等人或許還會以為自己的苦日子要到頭了,但是現在,他們卻是唯恐自己的成績不夠亮眼,整天跟在孫享福身後,看看怎樣能把自己打理的田地,弄的更完美一些,這完全就是臨時抱佛腳的投機心理。
“你們別白費心了,陛下是不會過來九垸縣這邊的。”結束了一天的巡田工作,孫享福再度將自己從稻田裡面釣到的黃鱔提上,朝自己身後一溜半大的小子道。
沒辦法,生態環境好,沒有電魚機,這些東西繁殖的速度就是快,每年都要像清理稻田裡的稗草一樣,清理個幾輪。
“為什麼?”孫享福的後方,響起了十幾個比較中二的半大小子的質問。
孫享福頭都沒有回,便答道,“因為是我讓他別來的啊!可能會引起很多麻煩。”
“你……”
半大小子們突然覺得自己的眼睛有些紅,恨不得跳到稻田裡,將這些他們辛辛苦苦種植起來的水稻,全部踩倒,這完全就是中二少年應該有的反應。
不過,其中還是出現了一兩個異樣的,比如,李泰和李恪,在經過跟孫享福的一翻溝通之後,李泰已經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所以,他已經能夠理智的認清,種稻這件事情對天下百姓的真正意義,用這件事情來當作向父皇李世民邀功討賞的籌碼,李世民肯定會賞賜他們,但是也肯定會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在為自己謀取利益。
李泰自己,之前就做了很多這種在李世民夫婦面前賣好討賞的事情,現在明悟後的他看來,自己當時真的好傻,如果自己那時是表現出一副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謀福利,敢於承當起這個國家的責任,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的形象,那麼,自己就絕對不會淪落到成為父皇引誘那些心懷不軌之徒的棋子的。
所以,全程李泰都是悶著頭,一聲不吭的走回了住宿的小院,生火,殺魚,洗青菜,煮粉,本來每餐都是五碗粉的飯量,他硬是狠下心來,只煮四碗半,這是他和孫享福聊過天之後,逼自己做的決定,他覺得,自己每餐少吃半碗,一定能夠瘦下來的。
然而,事實卻是,一段時間過去了,他身上的肥肉,絲毫沒見少,中二少年,即便是有些領悟,也只是個聰明些的中二少年。
要是孫享福知道他暗自在這麼幹的話,一定會給他一個靠譜的建議,那就是存零去整,每餐只吃半碗,把四碗粉給省下來,這樣或許能有點效果。
至於李恪,他完全是靠自己悟到的,由於生母是楊妃的原因,他從懂事起,就知道自己與那個位置應該沒有什麼緣分,所以,他更加能沉下心來學習,做事。
在九垸縣,他感受到了百姓帶給他的一些溫暖,懂得了國家應該是個什麼樣子,才叫‘好’,更是知道,想要整個國家變成‘好’的樣子,有多難。
歷史上,李恪是唯一被李世民提議立為太子的庶子,也就是說,在李世民的心中,李恪是比李泰,李治這些嫡子要強的多的,都到了讓他放棄嫡庶之分的程度了,然而,這事最終被長孫無忌阻止了,他可不能放任別人動搖他長孫氏的地位,直到後來長孫無忌將他陷害致死,他都活的很被動,沒辦法,誰叫他的生母是楊廣的女兒呢!大唐朝堂上站的,可都是反隋起家的大臣。
孫享福最近已經看出了這兩人不同於其它二世主的苗頭,覺得,自己或許能夠將他們好生培養一番,使其成為李承乾未來能夠依仗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