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享福名下的産業只多,盈利之巨大,能讓所有貪婪的人,雙眼放光,弄倒了他,他的這些産業,勢必會被所有人瓜分。
不過,他倒不是擔心這些,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個人的財富,夠衣食住行就行了,他擔心的,其實是王浩死之前所說的情況,此前所有與他交好的利益團體,都將面臨選擇。
不管他們是選擇踩自己,還是挺自己,都不是孫享福願意看到的,踩自己,那便是朋友變仇人。
挺自己,則勢必會跟著自己一起,受到牽連,從而被皇帝冷落。
而且,孫享福大致能猜到,那些關系戶,大多都會選擇挺自己,可偏偏,他們越是挺的厲害,越是容易給李世民造成一種逼宮的假象。
這該死的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天,皇權不可侵犯,誰一旦逆了皇帝的意志,威脅到了皇權,要麼就是把皇帝幹掉,要麼就是自己不得好死。
次日午後,運動場上的比賽,還在火熱的進行之中,然而,並沒有去賽場的李世民,卻一連喝了兩壺悶酒,最終將酒壺砸在了地上。
“為了顧及他的感受,朕連下三濫的伎倆都用上了,他怎麼還敢枉顧朕的苦心。”
“陛下,正明心地忠純,嫉惡如仇,不殺王浩,他念頭不通達,既然已成事實,那咱們,就應該商量之後的事情,臣以為,此事,應該化小,將其控制在孫正明拒不接旨的範圍……”長孫無忌躬身建議著。
李世民卻打斷了他的話,指了指滿桌子的奏章道,“連輔機也要為此人說話麼?”
“不是臣要為他說話,而是,在當前這種情況下,您要嚴懲他,滿朝文武不會答應,善陽,定襄,甚至全國的百姓,都不會答應,若強行嚴懲,只會讓您好不容易聚起的人心離散……”
“夠了,朕知道該怎麼做。”李世民再度大聲喝止了長孫無忌的勸諫。
從他略微發紅的眼神裡,長孫無忌卻是看出,他這次,是動了真火了。
李世民是帝王,而且,是一個膨脹了的帝王,現在,他已經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了,所以,他不願意再被迫向任何人做什麼妥協。
沙漠上的訊息這才傳回來了不到兩個時辰而已,為孫享福求情的奏章,就堆滿了李世民的案頭,這是一種出乎孫享福和獨孤謀意料的結果,幾乎所有夠資格知道此事的朝臣,都在勸李世民赦免孫享福,這讓李世民有一種強烈的,被逼宮的感覺。
當然,他不知道的是,這麼快的形成這種局面,是有人故意在背後推動的結果。
定襄城最豪華的一座宅院之內,王睿躺在搖椅上,悠然自得的閉目養神,而在他的搖椅旁邊,王旭垂頭而立。
“知道你跟你二哥最大的差距在哪裡嗎?”晾了王旭半個時辰之後,現在,已經算是退居二線的王睿,才緩緩的開口道。
“我沒有他聰明。”王旭有些慚愧的道。
“你已經夠聰明瞭,能夠把族老會交辦的事情,都完成的很漂亮,做我王氏的家主,足以了,你二哥,就是因為太聰明,反而讓他變的瘋狂了,他是一個不能安生的活在這個世上的人,所以,我最終選擇了你,成為我王氏的家主。”
王旭想不到自己被晾了半個時辰之後,聽到的會是誇獎。
當然,王睿還有下文,又道,“當然,你也確實沒有他聰明,他即便是在臨死前留下的一個小計,也讓咱們整個族老會的人,嘆為觀止。”
此時,王旭已經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全部都在王浩的算計之中,而且,王浩若是使用一些非常手段的話,自己絕對做不到家主之位,是孫享福的出現,讓這個家夥越發瘋狂了,瘋狂到一個大唐都已經滿足不了他的程度。
“他,留下了什麼計策?”
“他臨走前,曾派人交給我一封信,說,若是他能成功出逃,那我王家勢必要在最快的速度,開闢一條海上貿易線路,基礎他已經打好,在夷州島,經營好此島,我王家必然千年不衰。若他真是有所不測,那麼,李世民與孫正明勢必會決裂,到時候,咱們只需要順勢如此,這般……只要此計成,那麼,體會到了生死不被自己掌控的孫正明,一定想要像我們王家一樣,建立一個連皇帝都不能輕易動搖他的勢力。屆時,孫正明與我們,將會成為真正的同道中人,而咱們只需要跟隨他的腳步做大,就可能讓我王氏的富貴能一直延續下去,而且,這個世界,最終也可能逐漸的演衍變成他心中理想的世界,這就是他對我王氏養育之恩的報答。”
“他,果然夠聰明,也夠瘋狂,居然想要將孫正明,變的跟他一樣。”聽到了王睿的一整套講述,呆立在院中許久的王旭,最終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因為,從王睿的話裡,他大致知道了一些王浩在第一次與孫享福的碰撞之中,聊到的事情。
“改變世界,主要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人才,孫正明就是具備這樣能力的人,而我們世家大族的宿敵,從來都是皇權,你二哥自從當年在洛陽碼頭上,見到孫正明毅然殺死倭國使者的時候,就猜到了,他終究有一天也會和我們一樣,走上對抗皇權的道路。”
“聽您這麼說,孩兒也不得不做些對不起正明兄的事情了。”王旭最終道。
“去吧!此計成與不成,主要還是靠造勢,前面的一環,我已經出手做好了,後面的這一環,就靠你了,最好在孫正明被押回定襄之前,全部落實好。”
“孩兒知道了。”
很快,王旭就將屬下的人全部散發了出去,導致的結果就是,李世民案頭,為孫享福求情的奏章越來越多了,幾乎所有在定襄的朝臣,勳貴們,都上了摺子為他求情,而定襄城內的百姓,也全部開始談論孫享福抗旨的事情,而且,輿論的導向,是孫享福抗旨,乃事出有因,不應該獲罪。
這一連番舉動,反而讓本想將影響控制在小範圍內的李世民,更加的尷尬,或者說感到憋屈了,這已經不止是滿朝文武逼宮了,他還要挾裹民意,逼自己妥協。
一個世界上最強帝國的帝王,他允許自己的臣子跪在自己面前向自己求告,然後自己慈悲,赦免的情況,卻不允許被臣子逼迫,必須向臣子妥協的情況出現,影響弄到這麼大,他如果不嚴懲,以後,是不是誰覺得他的聖旨不對的時候,都可以抗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