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現如今直接與大唐接壤的國家裡面,也就只有驃國和吐蕃,能對大唐造成一定威脅,而孫享福提議發展雲南,是想借雲南之地,逐步向中南亞地區推進中原的文化。
畢竟,雲南再往南邊的地方,都是印度語系,崇尚佛教,想要讓這一地區的人,不被這個時期更加容易被百姓們接受的佛教文化侵蝕,大唐就必須搶先在雲南之地樹立起自己的文化信仰,對抗,甚至逐漸向這一地區推進中原文化。
孫享福是後世來的人,他知道,即便是後世科技發達的時代,佛教在這一地區,也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不是說他有多厭惡佛教,只是在政治層面上來說,這種佛教文化,會阻礙中原文化的傳播,這與大唐的利益不符,這就必須要出手了。
“陛下,想來,吐蕃是不想認輸的,拉了驃國這個盟友為自己壯聲勢,他們此行之中,定然是有可以代表其國主意志的人在,臣建議,您比照其它諸國的來賓,接待他們,並且,還可以送他們一些禮物。”
“禮物?什麼禮物?”
“四書五經一萬套。”
“呃……”
不光是李世民,在場諸位大臣,也被孫享福這個提議弄的有些發懵,送四書五經,這是什麼用意?
驃國佛教文化已然是發展起來了,但這個時期的吐蕃,卻並沒有受多少佛教文化影響,因為文成公主還沒有進藏。
在孫享福看來,文成公主將大量的佛經帶入吐蕃,看似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實際上,卻是遺禍千年,使這一地區在後世,也很難融入中原,乃是李世民的一大政治敗筆。
佛經,那有四書五經好,讓他們根深蒂固的崇信佛教,那有讓他們學習儒家思想,成為道德君子來的妙?
此時正值松贊幹布一統高原,國家尚未形成核心政治思想的時候,大唐向其展現強盛之姿,再傳授其強盛的根本,即‘儒家思想’,乃是正當其時。
收到這些四書五經之後,即便松贊幹布不將其當成治國寶典,也一定會組織吐蕃高層認真學習,在一定範圍內,對其進行傳播的,孫享福之所以這麼篤定,是因為他不相信,松贊幹布會不眼饞大唐的強盛富裕。
待得孫享福將自己的一番打算說出來之後,所有人再看他的眼神,就都有些怪異,如果他們知道‘腦迴路’這個詞,一定會說,孫正明此人的腦迴路,一定與常人不同。
其實,早前在孫享福與孔穎達爭辯大唐的教育的問題的時候,李世民就看出了這個苗頭,他似乎很樂意將儒家思想,推向周邊鄰邦,連外籍學子,也只建議允許其前往國子監,學習儒學。
然而他自己本人,缺從不迷信儒家思想,頂多算是走馬觀花的學了個大概,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而已。
後來,李世民想透徹了,才知道孫享福為什麼會有這種思維,要是周邊鄰邦都是知道禮儀廉恥的君子,對於大唐來說,可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情啊!
現在,大唐在自己國家的文教事業,已經基本展開,只需要時間的沉澱,就能獲得豐厚的收獲。
然而,改變了自己之後,還要改變別人,才能減少這個世界發生很多無謂的爭端。
向吐蕃,驃國,贈送四書五經,似乎就是個改變別人的手段,而且,李世民不止要向吐蕃和驃國贈送,還要向所有前來參加運動大會的番邦國家送,將傳經送寶的活動,進行到底。
以如今大唐的財力,以及造紙業,印刷業的發達程度來說,區區幾萬本書,根本不值一提,自然是沒有朝臣反對的。
而且,孫享福,還要在這件事情上添一把火,向李世民上奏道,“陛下,臣建議,向所有番邦來客宣佈,我大唐一項新的科舉制度。”
“新的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