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享福領著數萬人,在垸田裡教習種植水稻的時候,朝堂上,終於議定了他此前的奏請。
在他的這封奏章沒有在朝堂上公佈之前,所有的人,都還沒有把社會結構這個問題,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看問題,現在,他們才更加知道,治理一個大國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多高階了。
原來,一個國家的農民數量,工人,商人,士人的數量,都是需要合理分配的,一旦不合理,也容易出現問題。
在周邊少數民族和海外新疆域的百姓們,沒有很好的掌握農耕技術之前,中原之地,還需要暫時承擔這個國家所有百姓的農業方面的需求,為大家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
山南道水路發達,地處國家的心腹之地,一旦經濟騰飛起來,必將帶動整個中部地區。
而且,大唐也確實需要一個不怕洪澇,沒有旱災的,且比較高産的産糧地,有了這塊地方,其它地方的田地,就能更多的用於投入經濟作物的種植,這對整個國家的農業經濟發展,都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
最關鍵的是,它能夠幫助國家更有效的對抗所有的自然災害。
‘荊湖熟,天下足。’
這是孫享福喊出來的口號,喊的李世民的內心激動的不得了,將他所要開發的垸田,看成了未來的定國神器。
所以,孫享福的奏請,李世民全部批準了,從今年開始,朝廷的財稅,將會集中建設中部地區,每年,投入在垸田開發上面的錢財,就會達到一千五百萬貫。
而且,不光只是水路交通,在陸路交通上,也會加大投入,未來三年內,中部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官道,都會擴寬,平整,鋪水泥,作為繼長安和洛陽的基礎建設之後,新一輪的延伸。
至於做這些基礎建設的錢財從哪裡來,李世民是一點都沒有擔心過的,因為大唐今年的財稅,還會有一輪較大的增幅,而新的貨幣政策,給他帶來了足夠多的現金,不斷的有金銀銅被送到官方的鑄錢廠鑄造成錢幣,他就不斷的有大量的現金進賬,把這些財稅以外的進賬,都會投入到了基礎建設上面,那麼,實際上,其實都是出賣勞動力的普通百姓,把這些錢給掙走了。
武士彠回長安之後,給李世民帶來了山南道地區水災的訊息,不過,孫享福至今沒有上奏請援,這證明,他是有把握自己應對水災的。
不過,李世民還是有些不放心,調馮智戴率左驍衛大軍三萬餘,前來支援,其中,過了守孝期,被李世民任命為左驍衛郎將的裴律師也一同隨行。
其實,當馮智戴領著大軍進入山南道地界的時候,大水早都已經退去了,如孫享福所料,這個時期的生態環境並沒有像後世那麼惡劣,水災,一般也不會太大,都是降雨引起的,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雨季一過,水位就差不多恢複到了正常狀態。
只是被水淹過的田地面積不小,畢竟,湖區的百姓,為了灌溉方便,耕種的田地,地勢都比較低。所以,這段時間,水路轉運公司的大船,在山南道各州縣,收攏了許多因為田地被洪水淹沒,而在找出路的百姓們。
現在,已經修好的垸田大堤上,差不多聚集了三四十萬百姓,這都佔據了整個山南道兩成以上的人口了。
這些百姓在大堤上避難的期間,看到了大垸內的稻田和村落的景象之後,瞬間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這種無懼洪澇,幾乎不可能遭遇旱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控制田地裡的水位的水稻田,簡直是太完美了,難怪他們能種出如此整齊,密集的秧苗。
而且,他們也知道了,朝廷,今後將大力開發這樣的垸田,派了十四位王爺來這裡親自種植垸田。
後面,孫享福幾乎都沒有花費什麼力氣,他們就非常自願的聽從號召,開始了規模浩大的築垸工程。
小老百姓,誰不想田地裡有一塊收成穩定的田地,誰願意年年都被災害逼的無路可走呢!倒是馮智戴帶領過來的這三萬多大軍,正好可以幫助孫享福做一些組織管理工作,幾十萬人的大勞作,具體要管的事情,可不少。
人多的力量就是大,尤其是這些人還配備上了水路轉運公司從渭南農具廠運送過來的,大量新式鐵器工具的時候。
五月,在稻穀開始出稻花的時候,這些人不僅完成了之前那塊築到了一半,就停下來春耕的垸田,還將緊挨著的第五塊田也全部修築完畢,這五塊垸田,加起來差不多有十二萬畝大小,按照每戶二十多畝來分配,也就能安置個五千戶百姓而已,對於幾十萬在大堤的棚戶裡生活,想要獲得一塊自己的垸田的荊湖地區百姓來說,簡直是太少了,為了自家能分到這樣的好的田地,百姓們是鉚足了勁的幹,孫享福估計,他們一個月,就能築城兩塊能夠圈下面積不下三萬畝的大堤,並且平整規劃好裡面的土地,畢竟,一些灌溉用的溝渠,在築堤用土的時候,就已經開挖出來了。
再之後,孫享福就只需要在給在沿江,沿湖,給他們圈地,讓馮智戴直接領著府兵,組織百姓們自己去築堤就行,而且,由於人手多了,垸田也築的越來越大,可以開發出超過二十萬畝,安置下八九千戶的超級大垸,也出現在了孫享福的規劃中,這種規模的垸,在這個時代直接都可以設立成一個縣級行政區了,未來,孫享福會將其與周邊八個小垸合併起來,設立成一個人口超過三萬戶的上縣,名字都想好了,叫九垸縣。
而做好這些規劃之後,孫享福則是開始了第一輪的雜交水稻育種教學,基本沒有什麼技術難點,就是按照孫享福早已爛熟於心的傳統育種方式,教授農部官員而已,他們目前還不懂得農作物雜交是個什麼概念,像農門子弟,對這些東西的理論知識,基本都學透了,尤其是像武媚娘這種年齡小,對事物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固定認知的孩子,她比農部的官員學的快多了,頂多再培養一些她的動手能力,她就能跟孫得壽這一批最早接觸農學的農門子弟的水平相當了。
大垸的荷花池旁邊的大田埂之上,張軻給孫靖小朋友抓了一隻花皮大青蛙,然後,用一條細細的繩子繫著他的腰部,另一頭,讓用手孫靖牽著,青蛙一蹦,孫靖就樂呵呵的跟著他跑,那青蛙要跳河裡去,或者田裡去,就會被他再度拉回來,顯然,他已經適應了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農村,也有很多好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