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這個,虞方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沒有合適的人接手之前,也是不能輕離,您剛才說,阿爺這幾天經常去拜訪陸老?”
“是啊!最好的老花鏡,都送過去了好幾副呢!”
聞言,孫享福便知道,這段時間,儒家內部,估計也是風起雲湧,畢竟,孔穎達現在也還沒有統一各種雜亂的儒家學派,他的《五經正義》,也還沒有修編出來得到大家的認可。
這倒是突然讓孫享福想到了些什麼。
儒學的特性,勢必會讓封建王朝的君主們喜歡上它,因為,它對封建王朝的統治,確實有好處,在科技時代到來之前,別的任何學說,都很難對它造成沖擊,能夠打敗它的,只有它自己。
那麼,自己何不讓它分裂開來,使其變的涇渭分明,不能達成共識,繼續爭吵下去,直吵到科技時代來到就最好了。
這個想法一形成,孫享福立即想到了運作,推動出幾個山頭來,讓他們各自堅持自己這個學派對於儒學的理解。
給它們整出個‘南派儒學’,‘北派儒學’,‘傳統儒學’,‘現代儒學’,出來,讓本就頗多爭議的儒家學派自己內部去鬥,豈不是妙哉。
然之後,孫享福也不多在這裡多留了,他再度去找已經睡過一輪下午覺的虞世南商量,他讀過虞世南對於四書五經的註解,太知道虞世南對於儒學的理解了,說白了,他的儒學,是偏向傳統儒學的。
所謂的傳統儒學,就是儒家最開始形成的本源思想,也就是六六六思想,所以,虞世南在六德,六行,六藝上的造詣極高,可能也正是他的才能十分全面,品德高尚,心胸豁達,才讓他保持身體康健,長壽的原因吧!
一般人無法想象,像虞世南這樣的大儒,年輕的時候,是練過騎射的,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他還能在秦王府做參軍,跟著大軍南征北討,可見即便是到了這個時期公認的老年,他的本事也都沒有落下,這是他對學業堅持不懈的修煉所成就出來的。
由於地域的原因,三國以後,儒學就開始變的宗派林立,在南北朝時期,大致分成了兩大體系,南派儒學和北派儒學,這兩派對於儒學的理解,差異甚大,南朝被稱之為漢家正統,所注重的乃是三綱五常那一套,北派,則是由於百姓以胡人為主,對儒學理解的比較淺一些,大多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大唐第一年開科舉的時候,文科生那邊,出現大矛盾的原因。
至於現代儒學,姑且就算作孔穎達現在要推動的東西吧!他想給儒家改變屬性,想把兼併,改革和格物三大要素推崇起來,不能說他這麼做是錯誤的,只是孔穎達的目的不是那麼純粹,只是想幫助儒家,爭取社會地位而已。
到了書房之後,孫享福把自己的想法跟虞世南完完整整的說了一遍,倒是叫虞世南整個人都愣住了,最後,孫享福被虞世南從書房裡趕了出來,說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讓孫享福不要輕舉妄動。
黃昏時分的時候,虞秀兒留在了虞府用飯,稍後她會自己帶著兩個孩子回家,孫享福,則是乘車來到了魏徵府上,德叔早前來送藍莓的時候,一早就將拜帖送給了魏徵,所以,現在魏徵府上早已布好了酒菜宴席,還邀請了不少陪客的人,等待孫享福上門。
“正明才剛回到長安,不與家小多團聚兩日,就跑來見老夫,可是有什麼急事要商量?”
“急事談不上,只是覺得,有些事情,需要多溝通溝通。”
下了馬車,孫享福與到府門前來相迎的眾人一一見禮,然之後,和大家一起進入了魏府的宴客大廳,這邊,被魏徵請來的,幾乎是所有法部在京的五品以上的官員,足有一二十人。
分賓主坐下之後,照例是先看著歌舞,吃喝了一陣,然後再開始談事情,可別以為魏徵有多勤儉節約,這家夥也是山東世家出身,自己還有一門釀酒的手藝,在長安也有些産業,必要的花銷他還是支撐的起的,只是他比較注意自己的名聲,從不在道德上,給別人說閑話的機會而已。
歌舞散去之後,孫享福也沒什麼新手繼續吃喝,便對魏徵道,“我今日前來拜訪魏公,是對於法部此前商議上報的一些律法條例,有自己的意見,需要跟您討論討論。”
“正明盡可直言,我等可是巴不得有更多的人提意見吶!”
魏徵此前修訂的律法的大框架,就是從孫享福的意見中抽取的,只是他自己根據這個時代的可行性,做了很多改動,現在,大唐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了,嶺南諸部上了戶籍,如同中原地區的百姓一樣,需要納入管理了。
雲南,高句麗,吐谷渾,黨項諸部,甚至整個西邊的疆域,原先都不是漢民族地區,如果全部按照中原地區施行的律法來一刀切,估計會出現很多問題,魏徵以已經有所預料,和大家研究過好幾輪之後,決定用一套比較寬松的律法來來管理那些少數民族地區,意見稿已經拿到朝堂去商議了,只等李世民回來長安之後,拍板決定,就能執行。
孫享福看過他們弄出來的意見稿,對他們制定的管理模式,有很多不同的意見,自然是要在李世民還沒有決定之前,先跟以魏徵為首的法部提出來商量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