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孫享福腦洞大開,想了好一陣,也沒有想到一個比房玄齡這個計劃更好的策略,最終,他也不得不點頭同意了房玄齡的計劃。
時間不多,孫享福要留在渭南組織,房玄齡與他商定之後,帶上他先前畫出來的圖紙,便快馬往長安趕,這可是上百萬人的謀劃,非常考驗朝廷的組織能力,若不是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後,朝廷的工作效率已經比以往高出了很多倍,房玄齡是不可能同意這麼做的。
所以,當房玄齡回到長安城之後,朝廷所有的部門,所有的在職,閑散官員,全部都被發動了起來,這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超級大戰,參戰人數,可能創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而且,不可以有紕漏,萬一出了亂子,強盛一時的大唐,就可能有滅國之危。
於是,許多的飛騎軍,千牛衛,脫下自己的鐵甲,只穿常服執勤,長安城十幾座城門,開始大量接收著四面八方前來躲避戰亂的百姓,他們用來拉糧食財物的板車,到了城門口之後,會直接被朝廷徵用,所有青壯,不論男女,在進城的時候,都會被詢問,是否願意參加這場保衛大唐,保衛國家的戰爭。
同意者,自己去龍首原校場集結,會有軍士,教他們簡單的列隊,傳遞石頭,喊口號等。不同意者,也沒有關系,在城中幫助大軍煮飯燒火,也算是為國家出力。
僅僅第一天時間,到龍首原報道的農民百姓,就多達五十萬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去選擇參戰呢?思想教育,文化宣傳工作做的好,體現出來的效果。
自從房玄齡和滿朝在諸公決定打這一仗之後,所有文工團的成員被發動了起來,他們會滿城的傳唱愛國歌曲,會到百姓之中去,講解抗戰對於國家,對於百姓自身的重要性,很快的,就將百姓們的一腔愛國,愛家的熱血,點燃了。
咱們自己的家園,自己不挺身而出來保護它,還能指望誰?
由於長安城中現在到處都是人,這種情緒,很快的就在所有的百姓中間擴散開來,一旦相熟的人下了決定,其餘的人,也不願意做孬種,被別人看不起,於是,很快,就形成了一股風潮,城內的青壯百姓,只要覺得自己能出的上力的人,都往龍首原校場去報名,參加列隊訓練。
第二天,由於來到長安避難的百姓人數更多,報名的人數也就更多了,到了正午時分,總數就已經突破的一百二十萬,這些人,有很多都是十一二歲的半大小子,婦女起碼佔據了三四成之多,秦瓊,獨孤謀等人,照單全收,反正她們的任務,就是提著一個裡面裝滿了石頭的籃子,排列在隊伍後頭,前排的石頭如果被投出去,她們一個個往前傳就是了。
到了第三天的時候,渭南經過了三天列陣訓練的一百多萬工人,穿著甲冑,拿著兵器,推著裝滿柴草的板車,出發了。
同時,長安城內,數萬輛板車,一百多萬青壯,拿著各軍武庫的所有武器裝備出城了。
人民的力量是無窮大的,當萬眾一心的時候,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們,後世的紅軍已經向全世界證明瞭,小米加步槍,同樣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何況是現在,他們的裝備與吐蕃騎兵比起來,並非是小米加步槍,而是先進了好幾個等級。
當這兩百多萬人抵達了指定的位置,在軍校的指揮下開始排陣列的時候,吐蕃的騎兵大隊,終於踏入了關中。
他們來的太急了,以至於,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組織和具體的作戰計劃,當然,相對處於蠻夷狀態的他們,也不可能有像漢人那麼嚴密的組織和戰略規劃,就是一個字“搶”。
褒斜道北段,陳倉縣的水泥官道中央,房玄齡帶領十餘騎,豎著幾面大唐龍旗,立於道路中央。
一隊吐蕃騎兵上前,嘰裡呱啦的說了一大堆,最後,房玄齡身邊一個禮部四夷館的官員只說了一句,那隊騎兵便住嘴通報去了。
大意就是‘我們是來談判的’。
很快,這段時間屁股都快顛開花了的王麟,以及,這支大軍真正的主帥祿東贊,就到了吐蕃大軍隊伍的前頭。
“房相,在這裡見到你,當真是意外啊!”
王麟嘴上面雖然喊著‘房相’兩個字,但是表情上,卻是一副倨傲的樣子,似乎,大唐的這個宰相,非常不值錢一樣的。
“在吐蕃大軍之中見到王公子,老夫才真叫意外呢!不知,那位是吐蕃軍主帥,祿東贊大相。”
以房玄齡的眼神,又怎麼會認不出被吐蕃騎兵眾星捧月般保護在中央的祿東贊呢!
他這麼說,只是反諷一下王麟而已,即便是投靠了吐蕃,他也沒有做成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