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以為孫享福接下來會有一番長篇大論,用來說服眾人的時候,孫享福只簡單說了兩個問題,就讓大多數人閉嘴了。
“諸位大人,我之所以要把農學院建在善陽,有兩個原因,如果大家能想出解決的辦法,其實,建在哪裡也無所謂的。先說說第一點,北地未來對於農耕技術的需求更大,安北大都護府,以及未來可能實際歸到大唐治理下的薛延陀汗國地界,整個土地加起來,比中原地區還要大,但是,百姓們大都不會耕種,需要更強力度的農業技術教學傳播。”
在這種大的治國方向上,朝臣們的心裡其實早就已經獲得了統一,且先別說什麼民族融合,這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做到的。
其實最開始要做的,就是讓遊牧民族放棄遊牧,轉為耕種,這就會逐步的讓北方草原變成百裡有城池,到處都是良田的局面,這種轉變是一種能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早就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所以,對於孫享福說的這一條,即便是想爭取利益的關隴世家集團,也沒什麼好說的。
待得大家對事實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後,孫享福接下來說的問題,就更加現實了,道,“第二點,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出錢建學院的是人家王氏,善陽,定襄周邊幾百裡範圍的田地産業,近半都是王氏所有,他們出錢,自然是希望農學院建立起來之後,能給自己一些回報。如果諸位大臣想在長安,或者關中其它地方建設農學院,其實也可以,你們自己找人出錢修建學院啊!咱們大唐有過千萬的農民,農學院也不是隻能開一間的嘛!為了滿足這麼多農民百姓的農業技術需求,開個十間八間都未嘗不可。農部,以及我本人所教授出來的農門子弟,是不介意在任何地方教授農人,關於農學方面的知識的。”
直接拿現實問題來說事,頓時就讓這些人臨時想要阻止孫享福將學院開到善陽的人,有口難開了,而這時,朝堂上,另一個中層官員較大的群體開始發言了,那便是五姓七家系的官員,他們現在都將大部分土地都置換到了北地去,類似農學院,醫學院這樣,能代表國家重心的學府,開設在北地,對於他們,自然是更有利的。
而且,這兩年關隴世家快速的崛起,已經隱隱有能夠威脅他們五姓七家地位的勢頭,就拿韋氏和楊氏來說,在渭南這一輪的大發展中,獲利巨大,兩家聯合的實力,已經不弱於五姓七家中的任何一家,歷史上,長孫無忌就是拉攏了關隴世家集團,才在與五姓七家的鬥爭中佔據上風的,其實女帝能夠打垮五姓七家,也與長孫無忌和五姓七家鬥了個兩敗俱傷有很大的關系,至少她出手的時候,不用像李世民一樣,擔心動作太大,朝廷會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
“陛下,臣贊同孫都督的提議,北地當下需要開發的田地,就已經高達過千萬畝,未來,就是突破億兆,也不是不可能,農學院建立在北地,確實更合適一些。老臣雖然不是王氏族長,不能左右族內的決定,但也知道,族內是不可能出這麼大筆錢,在長安修建農學院的,況且,關中之地,選擇務工的百姓越發多了,未來的重心,很有可能在工業上面,更需要建立的,應該是工學院。”
“臣等附議……”
王圭一跳出來說話,頓時就有不少朝臣跳出來支援,連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因為這是實際情況。
政治就是這樣,前兩年還與五姓七家慫的不可開交的孫享福,現在,卻已經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寶貝疙瘩,不說巴結討好,起碼是不敢得罪,畢竟,他們現在已經成了新的北方利益團體,而孫享福,是北地的主官,利益訴求與他們是一致的。
楊基這樣的大世家嫡系子弟,腦子當然也是好使的,王圭這話一出,他馬上就找到了新的點,上奏道,“陛下,我弘農楊氏,想出資為朝廷修建一座工學院,請陛下準許。”
他此言一出,龍椅上的李世民頓時心裡一樂,作為這個時代大局觀最強的人,他又怎麼看不出,關隴世家集團,與外遷的五姓七家,現在應該說是北地世家集團,已經隱現爭鬥的局面了呢!
爭鬥好啊!
他們鬥起來,朝廷才好從中得利,這不,馬上就要白白入手兩間學院了麼。
正當李世民想要開口準許的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話了。
“陛下,我淮南朱氏,想出資為朝廷修建一座商學院,不過,地點會選擇在揚州,請陛下批準。”
說話的乃是商部郎中朱兆瑞,杜正倫帶著一大撥商部的人去山南道搞國企開發之後,商部這一塊,就是他在長安負責奏事了,眼看著農,工,兩大群體都有了自己的學院,他們商人群體,可不能落後了,畢竟,朝廷的科舉裡面都有商科,沒有相應的商業方面的教育,今後怎麼好開科取士呢!
當然,他之所以這麼發言,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本人便是出自淮南朱家,朱家乃是揚州四大家之首,揚州之地不僅商業發達,也是大唐民間對於商業最沒有偏見的一座城市,那邊的百姓,都很願意經商,早已形成了一種獨特於其它地方的開放風氣,最具備建立商學院的基礎條件,如果他朱家能夠執商學院牛耳,那麼,進一步發展壯大,就指日可待了。
“眾卿的一片忠心,朕盡知矣,房卿以為,此事該如何處理?”
李世民這麼問,就是覺得可以了,但對於朝政,他盡量保持不直接做決定,這樣就能避免他與朝臣的對抗,這是這幾年當皇帝之後,李世民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