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不夠,只能在教育上面想辦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是一點都沒有錯的。
今年,善陽之地又將會有一大批完成了基礎認字教學的孩童出來,孫享福很想快速的將法學院,經濟學院,農學院,工學院等都建立起來,當然,這個事情,不是今天要朝堂上要講的主題。
待得李世民和百官們認識到了錢莊和常平倉的重要性之後,孫享福又道,“百姓受災,日子過不下去,會選擇去走極端,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資訊封閉。
比如開年以後,關中陸續有工廠開業,工人勞力缺口巨大,如果有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受了災,或者日子不好過,知道來關中可以找到一份能夠掙錢的工作,就完全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臣以為,將國家的法度,政策,以及各方面資訊,告知老百姓,也十分重要。
臣建議給法部分派任務,向平民宣講這些政策資訊,因為法部官員在地方上,不是天天都有案子審理,那沒有案子審理的時候他們做什麼呢?
下到村落去,將一村一個村的百姓們召集起來,宣講國家法律,告訴他們,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遇到了涉嫌違法的事情,應該怎麼樣處理。
當然,律法也不需要天天講,一年兩三遍足以,有新政策的時候,再補講就好,多數時候,他們可以將長安的報紙給老百姓們讀一讀,關中這邊缺勞工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做什麼工作,月薪酬多少,工廠的東主們只需要把訊息往報紙上一刊登,訊息就能傳遞到全國老百姓耳中,符合這些條件,他們自然就會想辦法來。
還有關中的工廠,想要生産更多的産品,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出什麼樣的價格收購,需要什麼樣成色的貨物,多大的量,也是需要廣而告之的訊息,被一些外地的百姓,商賈之知道了之後,他們當地正好有産出,可以提供,那麼,他們就會想辦法組織起來,運送過來賺錢……”
孫享福講了很多,其實都是關於民生發展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簡單易懂,具備可操作性,給了朝堂上諸位大臣很大的啟發,原來,國家還可以這麼治理。
從頭到尾,他基本沒有提,怎麼處置將那些百姓逼到落草為匪的荊州豪強,這讓以與那幾家有關系的一些朝臣們大大鬆了口氣,他們覺得,孫正明現在是一心想搞好經濟民生,大唐內部也需要穩定,這一篇,應該是翻過去了。
他們卻不知道,孫享福看似只講政治民生,其實,已經在設計對付他們了,林豹他們轉做汙點證人,這幾家的黑材料,早已擺在了李世民的案頭,正因為想要徹底打散他們,所以,不能表現的急迫,甚至都不能讓他們有所察覺。
他們不是剛拿了大量的土地,需要人手耕種麼?
法部的官員一旦開始下鄉宣講,老百姓們很快就知道了自己擁有一些什麼權益。
報紙上的資訊一旦被百姓知曉,百姓就不會再甘願在只為了兩餐而貢獻自己的勞動力。
比如山南道地區,就會有長江水路轉運公司,大量招工修建碼頭,開船收貨的訊息,關中招工的訊息則更是會鋪天蓋地。
除非這幾家能開出比關中各個工廠,或者水路轉運公司的條件更好的待遇,否則,他們不僅找不到人給他們耕種田地,甚至,原本一些幫他們耕種田地的百姓,也會經不住誘惑,跑到關中來務工。
地方豪強想要將自己得到的土地都耕種出來,那麼,他們想要花的代價勢必會很大,因為,資訊發達之後,總有人會想要擺脫窮困的命運選擇走出去的,這些走出去的人好了,會帶動更多的人走出去,形成一股潮流,這股潮流,不是誰說擋,就擋的住的,有律法作為保證,那些地方豪強除非造反,否則,無解。
當然,即便是他們造反,響應他們的百姓也會很少很少,有好日子誰不會過,誰會陪著你玩命?
這還只是第一步,實際上,其實並沒有給這些地方豪強帶來多大的損失,他們大不了將一些種不完的田地退耕,種上不需要太多人打理的樹木之類的就好。
真正對他們的根基造成沖擊的,是那些走出去的普通百姓富了之後,對於他們本族人的影響。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即便那些豪強的本族子弟,以往可以吃飽,能穿的體面,可當人人都比他們吃的更好,穿的更體面,住的更豪華的時候,他們肯定就會思變,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更多明的,暗的,經濟手段,來拉開他們與那些走出去的百姓的差距,一旦形成趨勢,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被徹底拔除之時了。
能想到這麼深的,整個朝廷上幾乎沒有,李世民,房玄齡,也是在看過孫享福的密奏之後,才瞭解他整個謀劃的,用李世民當時的原話來說,“正明此策,真是神來之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