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準備給所有參與渭南建設的工人們辦一場慰問演出,到時由您給他們發放可以在冬季雪天不傷手的棉手套,以及保護腳趾不被凍傷的棉襪等等。”
孫享福只是這麼簡單的一說,李世民就懂他的意思了,不知從幾何時起,他們君臣二人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這種即能收取民心,又能促進生産的好事,當然要多做。
“嗯,此事朕會空出時間聽你安排。”
等李世民點頭同意之後,孫享福又道,“陛下既然對於官員改制早就胸有成竹,不知道對於臣這個新設立的農部有什麼安排?”
李世民一跑回來就是一通宣佈,其實很多大臣都是懵的,雖然六部九卿的官職,基本都有升無降,但主要官員中,一個五姓七家的人都沒有,中書省,門下省倒是有幾個,可卻是以王圭這個親李派為首。而且,沒有堂部官做支撐,掌封駁權的中書省,門下省,其實沒有什麼實權。
這樣大面積的將五姓七家系的官員排斥在頂尖權力體系之外,只怕稍後會有不少反彈。
李世民似乎一早就料到孫享福會問,沒怎麼想就答道,“農部的辦公場所在原先的太僕寺,左右侍郎朕已經幫你任命好了,至於郎中,以及員外郎這一級的官員,除了有原本一些太僕寺,司農寺的官員以外,朕還給你派去了不少人,大多你都熟悉。”
“我都熟悉?”孫享福有些意外的反問道。
“呵呵,正明對付世家子最有一套了,陛下將許多五姓七家門下的官員,都安排到了你農部任職了。”
房玄齡有些玩味的接了句話,卻是叫孫享福面色一黑。
“陛下,不帶您這麼玩的。”
“要是你都應付不來他們,別人可就更難了,現在他們不是已經成了三個派系麼,朕相信你能利用他們之間的微妙關系,幫朝廷辦成一些事的。”
李世民書說的好像很有道理,讓孫享福竟然無言以對,又道,“左右侍郎的位置,您應該是給我安排了兩個能助力的吧!”
“嗯,李公淹和韋挺。”
這兩個一個孫享福的老熟人,一個是韋氏嫡系,身份不低於韋叔諧的存在,倒是確實是得力的幫手。
“如此的話,臣倒是有些信心了,那個,臣還想在為農部組建地方衙門,至少,每道有一衙。每州有一官,每縣有一吏員。”
大唐目前有十道加一個安北大都護府,建立十一個地方衙門,安排上百個官員,上千個吏員,那可不是小事情,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目前,朕可沒有那麼多官派給你。”
聞言,孫享福笑了笑道,“無需朝廷派,農部的官員,最低層縣一級的衙門裡,只派一個吏員,這個吏員可以直接由地方百姓推選,而州一級的衙門裡,在所管轄的縣衙推舉出來的吏員中,再推選一個才能出眾之輩為領頭,將其任命為臨時負責一州之地農耕管理的官員,那麼,朝廷只需要在各道,以及安北大都督府設立衙門,任命一個主官就行,甚至可以直接由農部的郎中兼職擔任都行,因為像農部這樣做實事的部門,不需要那麼多人參與朝堂議事,我若不在,左右侍郎中,有一人在朝班代表農部奏事便可。”
“如此的話,倒是可行。”
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他知道孫享福這是想把農部這個破門框子先撐起來,以後再慢慢完善,在各方面人才都不夠的情況下,就只能先這樣解決了。
“如果農部在每個縣都有一個吏員的話,倒是可以兼顧著管理一下義倉。”
說到‘義倉’這個去年李世民才弄出來的産物,孫享福就有很多建議提了,所以,直到深夜,孫享福才得以回到府中。而且他還不能馬上休息,制定一套農部選地方吏員的標準,以及農部今後一些職司的分配,是必須要馬上弄出來的,因為明天,被分派到農部來的官員,就會來報道了。
而先把十一個設在地方的衙門建立起來,也能夠讓明年田畝統計這方面的工作好做些,至於農部正真的發揮功效,推進全國農業的改革,卻還需要很長的努力,最初的空架子,是幹不了實事的,還得等一批人才成長起來之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