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做多得多的模式,很自由,門檻低,會大大的刺激這些窮怕了的百姓的賺錢慾望,相信,用了這個手段,不需要等到渭南的大工坊建立成功,製衣行業的産能就會先一步提上去。
而將幾十個庫,上百萬畝田地裡産出的棉花,快速的變成老百姓身上穿的衣服,或者軍人身上穿的棉甲,就是孫享福的目的,可別以為在這件事情上製衣作坊會貼工錢什麼的,實際上,他們會大賺一筆。
因為由這些熟手工人帶領的家庭作坊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將棉質衣物在市場上鋪開銷售,霸佔市場,到時候,盈利的錢,足夠補貼製作幾十萬套軍裝的工錢了。
對於這樣的國家大事,石寶一點都不敢怠慢,怕自己望漏什麼,直接就去樓上找了聶三娘說明情況。
然後,孫享福也趁吃飯的這點時間,多指點了聶三娘幾句,類似於刺激大家積極性的方案,最先可以把單價定高一點,發的款式簡單一點,作坊裡面還製作一些能夠幫助工人們高效生産的針線,裁剪閘刀等,總之,就是無限制的擴大製衣生産規模,盡快的清理掉棉花存貨。
相信有了這個策略,關中街面上,今年冬天就很難看的到閑人了。
這還只是孫享富在自己可動用的資源內做的工作,相比於朝廷這次要籌備的所有東西來說,只是一小點。
吃完飯後,他只是短暫的看了一眼老婆和孩子,就匆匆去了政事堂,蕭瑀和馬周,估計都在這裡等了他一上午了。
“諸事繁忙,讓兩位久等了,抱歉,抱歉。”孫享福給兩位在等待中還要不斷翻閱著文稿,處理公務的大忙人抱拳道歉道。
“孫都督諸多職司加身,恐怕也和我等一樣,忙的腳不沾地,客套話就不多說了,我等已經將必須要盡快解決的事情列成了單據,你在方便有建議,或陛下有特別安排的,就逐條的提來,時間不等人,咱們議定之後,就要馬上執行了。”
蕭瑀果然是實幹家,一大把年紀了,幹起事來還雷厲風行,不過,孫享福看到他所列出來的第一條建議,就眉頭一皺,大搖其頭。
“蕭相,既然朝廷諸多大臣都不在京,這個什麼行卷制度,您覺得還有保留的必要?下官以為,讓這些讀書人在入仕之前,就各投門牆,形成派系,對國家是不利的。”
隋朝的科考有個很操蛋的制度,就是參考之人,必須給在朝大臣投卷,只有得到了大臣推薦的讀書人,才能參加考試。
這個制度在當時的好處就是,能夠保證參考者有一定的文學水平,畢竟,隋朝時期的科舉,可不像宋明清時期,是一級一級的考上去的,而更像是在漢朝舉孝廉的制度上加了文學考試這一關。
朝廷的大臣接受考生行卷,給了考生推薦,就相當於是給這個考生做擔保人,在行為品德上,這個擔保人可以對考生有一定約束,即便是考生透過考試做了官也一樣,擔保人與被擔保人之間,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在孫享福看來,這就是一個滋生官場派系的溫床,可偏偏有這麼大漏洞的制度,在當時就形成了,這也是為什麼,五姓七家能夠把持隋朝朝堂的原因之一。
讀書人較多的世家門閥,中獎機率本就高,而在朝廷沒有靠山的寒門子弟,即便是參考了,而且還天賦異稟,考的比哪些世家子弟好,你也沒有大官做,甚至被排擠出官場,因為少數群體是鬥不過多數群體的。
寒門子弟想要做官,還有一種途徑,投效到世家門下去,他們不說保你平步青雲,官運亨通,至少,讓你能在官場混得下去,不過,那時候你得以世家的利益為最高準則。
這種模式,很快的就讓世家門閥壟斷了文化知識和讀書人才,形成了左右朝堂的力量,到了唐初,即便是有很多造反派起家的武人走進了朝堂,也沒能改變這個局面。
對於孫享福提的這個問題,蕭瑀也不是沒有考量,但是,你讓他憑空構想一個全新的科舉制度出來,就有些為難人了,古人要是有那麼強的創新能力,後世還不知道是啥樣子呢!
“老夫也以為不妥,正明覺得,如何能保證參考者都有才學,以及如何辨別這些有才學的考生,品德修養足以為官呢?”
對於蕭瑀這個問題,孫享福沒多想就答道,“參考者有沒有才學,咱們可以在考試題目上考嘛!至於他們的品德修養能不能夠為官,咱們讓百姓來評啊!下官此前已經跟陛下商議過了,今科所取之士,不授官。”
“不授官?”
孫享福這三個字說出,連排隊等候跟他商量事情的馬周,也朝他看了過來,不授官,你搞科舉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