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來說,王麟對於關中糧食的壟斷計劃,不到最後關頭是無法見分曉的。
不過,嶺南乘著春汛而來的船隊,提前結束了這場市場壟斷戰爭,光是過萬石的大帆船,一次過就有數十艘開到了渭水碼頭,至於那些幾千石的船隻,根本數都數不清,碼頭上,不斷的有工人上上下下的搬運糧食,那可都是碾好的白花花的大米。
捂著糧食的世家子們慌了,朝廷並沒有在市面上採購一粒糧食的計劃,他們手中的糧食,可是從旱災開始之前就囤積起來的,屬於前年的陳糧了,可今年關中並無災害,豐收之後,他們手上的糧食再陳下去,恐怕只有拿去喂牲口了。
頓時,響應了王麟,在各地囤積了大批次糧食的中小世家們開始破口大罵了,謾罵的物件正是早已消失在長安的王麟,他出的這個昏招,可是害慘了很多人!
降價,必須降價出手,否則,這些糧食就砸在手上了。
然而,百姓們對於糧店的大米,是看都懶得看的,因為,即便是降價,百姓們手上仍然沒有錢買米,大多數人都要等著朝廷的賑濟,即便是有點小錢的人,也不會花這個冤枉錢,因為朝廷弄來了這麼多糧食賑濟百姓,有免費的便宜,誰不愛佔啊!
然後,大唐的百姓終於見識到了什麼叫恐慌性下跌。
長安的糧食價格,一天之內,從三貫錢一石,降到了三百文一石,整整下跌十倍。
可惜,即便是這個已經讓世家子們虧到姥姥家的價格,也仍然無人問津。
太極宮,禦書房內,李世民心情大好,給孫享福加特進上國柱勳爵的旨意,直接讓馬周擬了出來,他這一計玩的太漂亮了,漂亮到了李世民不賞不爽的地步。
嶺南根本沒有送足夠讓關中幾百萬百姓吃幾個月的糧食到長安來,他們只是送了幾十萬石糧食而已,碼頭上那些船隻上的糧食,其實是去年孫享福秘密讓魏徵帶回長安的一百萬貫,買的王浩手上的糧食,而加上嶺南送過來的幾十萬石糧食,其實也就一百多萬石而已。
對於關中三四百萬百姓來說,這些糧食,最多夠喝兩個月的稀粥的,畢竟,分到每個人頭上,可能就五十斤糧食都不到,要撐兩個月,每人每天不能吃超過一斤糧食,而現在距五六月份,田地收獲的時間,還有四個月左右。
於是,孫享福就想到了這出計策,趁著嶺南第一批糧食的運達,將李世民去年秘密從王浩手中買的,以及幸福村囤積的糧食全部連夜裝船,形成了船隊堵碼頭卸糧食的勢頭,造成了那些屯糧大戶的恐慌。
做了一次期貨操盤手的孫享福成了李世民心中的英雄,因為,有了這一計,關中由於旱災帶來的影響,將會被徹底消除,三百文一石的糧食價格,相比於以往正常年景,都已經低價了,朝廷現在有錢可以從容採購糧食,賑濟所有百姓了。
因為,加上崔氏購買渭南新城百分之七股份的三百五十萬貫,李世民現在可以挪用的現金高達七百七十萬貫,分一百萬貫出來採購糧食,都足夠所有普通百姓撐到夏糧收割的時候了。
不過,孫享福卻認為,三百文一石的糧食價格,還是太高,尤其是那些人手中的糧食是陳糧的情況下,至少還有一兩倍的跌幅可以操作,而且,這糧食跌下去之後,恐怕再也難漲的上來,因為,今年關中會豐收,而且,是兩輪豐收,所以,不妨一次到位,讓大唐的糧食,從此進入低價模式,讓百姓早些開始種植經濟作物。
對於孫享福的建議,李世民現在非常重視,沒有打擾他繼續主持春耕,召集了大臣在朝堂和禦書房死命的開會,研究推算未來的形勢,根據新的形勢,來制定一些相應的政令和規定,至此,大唐朝廷,才真正有了些把政務工作做在前面的勢頭。
長安的糧食價格接下來的幾天並沒有企穩,再度下跌了一半多,到了一百二十文一石的價格,基本就是一文錢一斤,鬥米十二錢,雖然比歷史上的貞觀四年的鬥米四錢還高了一些,但李世民已經開始讓人少量採購了,畢竟,糧食握在自己手上,他才安心。
孫享福給李世民出完了策略,然之後就不管了,他主要的工作,還是教導大家種田,營養缽這個東西在大唐已經出現三個年頭了,百姓們對它不再陌生,幸福村周邊一壟壟長條的大棚之內,各種瓜物,棉花的幼苗開始在棚裡生長起來,每天孫享福要對著這些幼苗,對著自己的農門的子弟,或者前來聽課的熟手農戶說上一兩個時辰,講的口幹舌燥。
而農門的子弟和聽過孫享福講課的熟手農戶,又會再度走到群眾之中,給大家夥講解打理這些東西需要注意的事項。
講完植苗,又講移植,講完移植,再講成苗處理,授粉處理,蟲害處理,等等等等,不知不覺得,每天到幸福來聽孫享福講課的農夫,都有數千人之多,而透過這數千人之口,將孫享福講解的這些農耕知識,又傳達到了數十萬,上百萬關中百姓的耳中。
如果李淳風此刻在關中看到這幅景象的話,一定會說,孫正明已經開始踏上聖人之路了,就目前他的教學規模而言,已經超過了孔子在世之時。
孫享福講課很有特色,從來不引經據典,甚至連之乎者也都沒有一個,全部都是白話文,而且大多數時間,是指著實物講,所以,聽他講課後的人,那怕是大字不識,也能懂個大概,不貪多的話,一天學習一兩樣農作物的種植要領,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