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個古時候人們愉悅指數最高的月份,因為,進入八月,往往就進入了秋收,秋收的時候,往往是能吃飽飯的時候,當然,自從人類文明進入了封建社會,秋收就不僅僅意味著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了。
人們會有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李世民今天就差點在太極殿上跳起了霹靂舞,滿朝文武大臣的下巴也差點掉了一地。
畝産十石三的稻穀在大唐誕生了,八百裡加急將正副兩位欽差簽字用印和一張記錄當時場景的畫作一同帶到了長安,同時帶來的還有越國公馮盎的一封長奏摺。
這封奏摺可謂是霸氣側漏,嶺南居然主動要求給朝廷上貢了,要知道,此前朝廷一直是把嶺南當成蠻荒之地看待的,別說是上貢,不要朝廷撥款賑濟就不錯了。
所謂的霸氣側漏,當然是有實實在在的東西的,每季進貢生鮮瓜果白糖共十船,每船三千石,每季進貢大米五十萬石,一年三季。
這裡面,白糖這個詞,大家都還沒懂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除了枯水期不好走船的冬季,其它三季,嶺南都會送這麼多東西到長安來,共計三十船生鮮瓜果白糖,一百五十萬石大米。
朝中諸臣都覺得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問題了,居然聽到了這麼荒謬的奏章。
當然,有馮盎的這份奏摺在,冷靜下來的滿朝諸公再也不懷疑畝産十石三這個資料的真實性了。
“陛下,臣以為,引進稻種的孫正明於國朝有大功,非封爵不足以賞賜。”
李世民正反反複複的看著奏章嗨呢!魏徵居然第一個跳了出來道。
“呃,封爵?有家臣封爵的先例?”
李世民下意識的說了一句,立即就有人出來贊同他了。
“陛下,此例不可開,孫正明既是陛下家臣,那麼他的一切功勞,都應該屬於陛下的,是陛下差遣他去引進稻種的,他只是一個執行者……”
不用看李世民都知道,這麼說的人一定是那些讀書把腦子讀壞了的腐朽,而且還不在少數,李世民剛才那一句話,可不是不想給孫享福封爵,而是想由大臣們提出來讓他破例,他才好破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出來反對的人的聲音居然逐漸小了下去,阻止他們發聲的並非是李世民的鐵杆嫡系或者是魏徵,而是那些七宗五姓系的官員。
當朝堂上安靜下來之後,大家的目光都看向了魏徵。
被大家注視著,魏徵的感覺有些不好,他有些後悔自己剛才跳出來說話了,但現在大家都等著他的下文,他自然不好不說,於是,將自己心中所想說出來道。
“陛下登基之初,便一直強調公正,公平。在公正公平的環境下,臣屬們才好用心辦事,百姓們才好安心生産。如今,孫正明有大功於國朝,陛下如果賞的不夠公正,那麼便會寒了那些想為大唐建功立業的才能之士的心。老臣以為,孫正明此功利在千秋,非侯爵以上爵位,不足以賞,賞功罰過,乃朝廷吏治清明之根本,陛下不可不慎。”
“臣等附議。”
同樣,最先跑出來附和魏徵的,也不是秦瓊,獨孤謀,尉遲恭等孫享福的關系戶,而是七宗五姓系的那些官員,這,就叫李世民詫異了。
不過封侯爵這樣的事,非同小可,需要慢慢議定,李世民既然想不通,就沒有把話說死,道,“此事,在孫正明還朝之前,禮部給個建議出來,另外,馮盎平叛進貢,同樣有大功於朝,著禮部一同議功封賞。”
李世民把事情交給了禮部,這事算是劃上了一個小逗號,當然,事情並沒有完,嶺南現在能夠種出畝産十石三的水稻了,那這個地方便成了一塊寶地,朝中大臣怎麼能夠容忍馮盎一個人在嶺南悶聲發大財呢!是以,什麼增派官員去嶺南,途遷民戶去嶺南等一些建議都被大臣拿出來討論了,說白了,就是爭利。
對於這些討論,李世民沒有定調子,只說等使團回長安了再議,早朝結束之後,李世民便召集了幾個大臣到禦書房議事,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加上一個秦瓊都在。
“諸卿以為,那些一向與孫正明勢不兩立的世家系官員為何會出言幫他封爵?”坐定,李世民開口便問道。
“不難猜也,他們是想將孫正明拉入朝臣序列,禁止其經商,陛下可能不知道,望江樓洛陽分店已經快要竣工了。”長孫無忌含笑道。
“這麼快?”李世民和其餘諸臣都有些驚訝的看向長孫無忌,等著他的下文。
“嗯,全套建築用料全部在長安製作,由數十艘萬石大船運往洛陽,而且,建造長安的望江樓,孫正明都只用了三個多月,諸位覺得,在洛陽建一個小一些的分店,會花費四五個月的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