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享福果然沒有讓李世民失望,拱手道,“陛下您想想看,穿戴和使用您賞賜的物品,對大臣們來說肯定是一種榮耀吧!但當大臣們發現這種榮耀花錢也可以買的到的時候……呵呵,微臣覺得,至尊皮貨和皇庭傢俬的産品價格,還可以往上漲幾倍。”
聞言,一向不愛插李世民話的長孫無憂再也繃不住了,慫肩笑了一聲,又掩嘴看向孫享福道,“你小子,也太賊精了,那些大臣們被你坑了,只怕還覺得很值。”
“呃,做生意嘛!講究個你情我願,而且,陛下和娘娘沒事的時候,也要多穿戴至尊皮貨的産品顯露人前,這對提高品牌的檔次很有幫助。”
“朕看你這腦袋盡用在這歪門邪道上了,沒事就先下去吧!記得辦好朕交待給你的差事,稍後旨意和賞賜的物品都會送到你府上,要盡快成行。”
李世民表情複雜的白了孫享福一眼,便讓他下去了,等孫享福出了大殿,他才對長孫無憂道,“林業司和牧業司開的這兩家鋪面已經開張了,經營情況怎麼樣?”
長孫無憂滿意的一笑回道,“兩家鋪子每日的盈利都高達千貫。”
“日盈利千貫?”
即便是知道這兩間鋪子可能會賺大錢的李世民聞言也驚著了,日盈利千貫,一個月就是三萬貫,一年就是三十幾萬貫,兩間,一年七八十萬貫,快有大唐稅收的三成了。
“觀音婢,長此以往,這天下的錢,會不會都被咱們賺盡了?”往下算了幾輪賬之後,李世民有些發蒙道。
“不會,後宮近來掙的錢不都花出去了麼,那些賺了咱們錢的人,又會被別人把他們的錢賺走,除非有人只賺不花,不然,所有人都會從這個過程中受益。”長孫皇後搖頭道。
“呃,你是從那聽來的這套理論?”
“還能有誰,孫正明唄!他此前給臣妾上了個奏章,除了這些,還提到了商稅,他說,大唐不能只抓著最窮苦的農民來收稅,應該從賺錢更容易的商人身上收稅,至少要多開設榷場,規範交易範圍,讓鄰國邦交跟大唐有穩定的交易市場,不過此事涉及朝政,陛下若是不問,臣妾是不會提的。”
後宮不幹政,這是本份,所以,即便長孫無憂認為孫享福說的有道理,也不會向李世民建言。
大唐真正的商稅法是唐德宗時期才開始實行的,在此之前,只有執行並不嚴格的關市稅,就是說,只有在過關,和朝廷設定的榷場交易的物品,才會有人收稅,這基本就是隻針對國際大宗貿易收稅了,因為大唐內部貨物,如無必要,基本不會過關,也不會有誰傻乎乎的專門跑到市場去交易。
孫享福其實也就順嘴跟長孫無憂提一提而已,在突厥沒有消滅,與西域諸國的商業道路沒有全部打通之前,大唐的商業還並不是很發達,而且,想正真把商稅收上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大因素就是大商家都有世家背景,你要收他們的錢,他們會集體反對,在朝堂上給你鬧。
第二大因素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抓稅收這件事,大唐現在識字的人連半成都不到,哪裡能找到這麼多能寫會算的人幫朝廷收稅,而且,養這些人的費用有多少?收稅的成本有多少?一些小額的稅收,幾十文,幾十文一筆的記,可能收上來的錢也就夠買個筆墨紙的,所以很不現實。
孫享福這道奏章的重點其實是想李世民多修建一些可以徵收商稅的國際性榷場,由朝廷指導一些貨物的交易,據他所知,大唐目前為止,並沒有與任何鄰國設立穩定的交易市場,其實,這對産能日益擴大的大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尤其是未來的一兩年,孫享福可能會將大唐的農業向前推進一大步,僅憑大唐內部的一兩千萬人口,根本消耗不掉大唐的産出,所以,需要提前鋪一條路,給這些農産品建立一些輸出端,就好像孫享福建立望江樓一樣。
沒有望江樓,幸福村就不可能做成這麼大的産業,産品不能大量,高價的往外賣,那生産這些的東西的人,頂多也就自己吃個飽而已,一旦賣的出去,整個就被盤活了,幸福村可以透過到手的錢,購置和研發很多自己需要的東西,使自身更好的發展。
如無意外,未來的兩三年之內,大唐的糧食價格將會降到一個可怕的程度,孫享福比較關心農作物的歷史,知道整個歷史上,糧食價格最低的時期就是貞觀朝,豐年一鬥米才三四錢,這是什麼慨念?一鬥米大約十二斤,等於是一文錢可以買三四斤糧食,而現在的糧價,鬥米差不多要六七十錢,也就是說,會跌二十倍。
然而,這麼低價的糧價,除了讓老百姓能夠吃飽飯之外,卻並沒有讓這個國家累積下多少資本,因為,這個時期的大多數人不懂得用糧食産出來換取其它的東西,假如這個時期的大唐用糧食去換草原上吃不飽飯的人口,那麼,不用發動戰爭,草原上大部分小部落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