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故宋帆影 > 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

第九章 順風南下 從此海上謀新篇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大唐開局點水成冰 從就藩開始重塑大明 從西漢開始擺爛 大清宮裡的小人物 暗戰 爆笑艦炮手 西晉二當家 亂世才子 大明:我,開國王爺,帶頭反對分封制 美利堅獵魔紀 故宋帆影 曹魏天子 我是特種兵之狼兵 隋末之群英逐鹿 大宋醫相 回到明末玩淘寶 三國之裴元慶傳奇 反清 三國之我是廢帝劉辯 華夏一家

十一月十八日辰時,昌國巡檢司五六百人傾巢而出,聚在渡口。渡口邊的歪脖子樹上噼噼啪啪放了一大串響亮的鞭炮,張鏑、葉繼、葉承、黎升等人都繫著消災避邪的紅腰帶。胡隸前來與愛徒把酒話別,此去海上兇險,也不知幾日幾月才能再回。

這次安排出海的船隻一共有五艘,原本胡隸自己巡海的福船、三艘烏艚船、一艘鳥船,另外便是那艘高麗商船,已經把能用的大海船全部用上了。同行的除了慶元招募的三十來個船員,有裁兵時撤下的七十多個兵卒外加他們的眷屬五十多人,胡隸另撥了一百二十個兵給他,其中二十個老兵,有幾個還是胡隸的老兄弟,一百個訓練最好的新兵。另外,前次剿海賊俘獲了二十七人,兩月來經常教育還算老實,張鏑也一併帶上,有不肯的就威嚇他送去府城砍頭示眾,這些原先的海盜只能乖乖聽話。

出海人員行前都編定了隊伍,老幼『婦』孺也不例外,便於上傳下達與管理。十人一小隊,由老兵、老船員作隊長。又根據船隻大小,約五六十人為一大隊,船長便是大隊長,每船根據個人所能都分派了職事,巡檢司的汰兵們基本上有行船經驗,又有慶元新招的幾十名水手,這些人主要管行船,剩下的青壯協助,老弱們管後勤,各隊長管理協調,確保團結、協調、有序。

三百餘人一一上船,也是不小的隊伍了,好在海船較大,每隻能容百人,才不至於擁擠。根據編排,五隻船上的人各司其職,解纜起帆,張鏑、黎升等在福船上起頭,商船居中,另三船殿後,魚貫著順風出港去了。

張鏑本次出海,目的有兩個,一是經商求財,二是親往流求、瓊州、呂宋及南洋諸國走一遭,觀其風土、熟悉路徑、蒐羅訊息,適當的地方可以佈下據點、設下貿易站,還可招募人手、訪求人才。計劃的路徑乃是南洋貿易最常走的路線,即從北到南順著泉州、廣州、瓊州、安南、占城、真臘、丹流眉直至三佛齊,在三佛齊有兩種選擇,既可原路回返,也可往北經渤泥國、呂宋島回返。張鏑計劃的是第二種走法,兜一個巨大的圈,南海周邊的主要地區都經過一遍。

第一站往澎湖,之所以不直往流求,是因為流求雖大,但此時遠遠不是後世的寶島臺灣那般宜居,可以說還是個千里不『毛』的荒島,瘴癘叢生,島上土人尚未開化,卻兇悍異常實在不利於生活,還需緩緩圖之。而澎湖地近流求,卻開發較早,自隋唐以後就多有漢人移居開墾,在唐代元和時期,進士施肩吾舉家遷往,還留下著名的《島夷行》詩:

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

至宋孝宗乾道七年,島夷毗舍耶人疑似菲律賓土人)侵入泉州、澎湖當時稱平湖),泉州知府汪大猷帥兵擒獲四百人,誅其渠首,又在澎湖造屋二百餘間,譴將分屯,毗舍耶人遂不敢復來。

澎湖之地,正處於東海與南海的分界,東隔澎湖水道與流求相對,最近距離僅二十餘海里,西隔海峽與福建相對,最近也只有七十餘海里。北可通浙閩沿海,南下可達南洋諸國。當為控扼海峽之咽喉,東南航海之要衛,經略流求之中站,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只可惜此前歷代官府都無海權意識,並未固定派員經營,只有少數沿海人民自發前往開墾。

澎湖離泉州最近,順風二晝夜可至,從昌國南下也還便捷,最快三五日可達。

張鏑在船上與黎升交談,這老頭表示聽過“平湖”之名,也知道大致方位,但從前並未去過。只要風向穩定,時時觀測位置,並不會『迷』途。

有事則長,無事則短,航程順利也平淡,走了七八日,遠遠看到了群島的輪廓,澎湖共有六十四個大小島嶼,不過住人的只有幾個大島,當時人多稱它“地分三十六島,有七澳介其間。”行了不久,主島遙遙在望,它與白沙島、漁翁島相鄰,三島構成一個環狀,中間是一個美麗的海灣,即澎湖灣,沿灣這三島佔整個群島面積的八成以上,人口也多聚於此。

張鏑放下小船,找幾個人先上島探路,確定無異樣後。五艘大船陸續進灣,在澎湖本島西北下錨。

船上的人們憋悶了好幾日,終於可以上岸了,無不歡欣,魚貫出來。連那無賴子黎寶也安靜下來,原本他死活不肯跟父親出海,甚至威脅跳海『自殺』,此時也似乎被澎湖風光吸引。這裡確實很美,碧海藍天,白『色』沙灘與金『色』夕陽互相印襯,島上片片茅舍,港灣內點點漁帆。平靜祥和,如世外桃源。

下船短暫的混『亂』嘈雜後,各隊長一一整隊,清點人數。張鏑一行共三百一十七人,主要有四種成分,第一種是巡檢司的汰兵及其家屬共一百三十一人,其中汰兵七十五人,汰兵家眷五十六人,中有壯年女子一十九,老人九,小孩二十八。第二種是胡隸派給張鏑的隨船士兵,共一百二十人,其中老卒二十,新兵一百。第三種是慶元所招船員水手共三十四人。第四種是剿匪俘獲,經過兩個月教訓的俘虜二十七人。除這四種人以外,還有葉氏兄弟,黎氏父子,加上張鏑本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四種人對張鏑的態度也是不一,汰兵與家屬們把他當作衣食所託,有感恩的成分。隨船士卒們多自覺定位為上下級的關係,親眼見過張鏑勇斬敵酋的老兵們則又有敬重的心理。慶元所招的船員水手則多數只管本身工作,當作正常的僱工與東家的關係。最後那二十餘個俘虜則不免對張鏑有畏懼之心,但俯首聽命的同時也可能存有別的心思,還不能完全對他們放心。

張鏑令眾人暫時原地休息,各按本隊,不得走遠,不得單獨行動。另外讓一百二十名士卒列隊整齊待命。

三百多人上島,自然引起島上居民的注意,此時澎湖有民一千五六百人,皆為漢人,基本是閩、粵等地移民而來。南宋之時海貿十分頻繁,也多有商船往來澎湖駐泊。因此島民初時只以為是普通商船,只是見張鏑等人數眾多,還有士兵攜帶武器,不免驚疑。但過了一段時間見這群人未有惡意,島民們從初始的驚慌慢慢平靜,更多的還有些好奇。張鏑正欲找島上之人詢問情況,卻見一群人簇擁著幾個老者向他們走來。

看這幾位老人個個身著形式古樸的粗布長衣,蒼顏白髮,猜不準年齡。張鏑上前幾步率先一揖,行了一禮。幾位老人見狀,也放下柺杖,緩緩拱了拱手。原來這幾個老者是島上陳、許、呂、洪等幾大姓氏的族長耆老,見大船運數百人眾而來,特來相問,以免族人不安。

略略施禮罷,其中一老人先開口問道:“不知貴客從何處遠來?小島鄙陋,音訊不通,冒昧相問,還望勿怪!”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