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子,此時是最重要的,明德帝一聽竟有法子集銀子,頓時興趣大起,便問:“如何集?”
在他印象中,也便是募捐了。
“讓,百姓將未來看病買藥的銀子提前花了。”他神秘一笑,走到秋樘始面前,與他對視,問:“秋大人家裡可是有大夫?”
中上層世家家中均是養著大夫的,只為一家人治病。
秋樘始不明白他話裡什麼意思,只得誠實點頭,“有。”
“那麼,秋大人,你家的大夫會去坐堂給老百姓看病嗎?”他再問。
秋樘始搖搖頭,“不去。”
這似乎便是霍白川所需要的答案,他問完,轉而對明德帝道:“皇上,老百姓看得起病的,找不到好大夫,有好大夫的花不起銀子,看了大夫,買不起救命的藥,怎麼辦?”
眾臣聽罷,簡直太不像話了,奏請便奏請,還問皇上怎麼辦,皇上若知曉,還要你在這裡做什麼?
明德帝其實也挺勢利眼的,霍白川乃霍家接班人,他樂意給面子,接話問:“如何辦?”
“咱們有太醫呀,還有醫書,彭太醫又在著手編撰醫典,且我們有國子監,教詩詞歌賦禮樂書數,但這些能救命嗎?不能,我的意思不是不能救命就不用學。”他說到這裡,人已走到周立行身邊,“我們要開一門醫科。”
周立行被他看得毛骨悚然,後退兩步,“你看著我做什麼?”
“周大人,你在書院唸書之時,可有想過要去學一學賬房所懂得的東西?”他含笑問。與上一句話根本無無關係。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自然是要學的,只是霍大人怎能將數之九科稱為賬房之學?”這個比喻,讓他很不滿意。
霍白川卻並不理會,他轉而對明德帝道:“皇上,秋大人增設工科。臣提議增設醫科。以授治病救人的技能。”
“遠水解不了近火。”楊仲慢悠悠的道。
“皇上,如今各城鎮均有藥鋪,藥鋪裡都有坐堂大夫。若我們設一機構,將這些大夫編制入機構之內,統一管理,算做朝廷醫院。負責某一區域的醫療,每月給月俸。而百姓則需要按人頭每月繳納幾個銅板即可,臣將這些銅板稱之為醫療保障,交了醫保之人,有病痛意外的時候。來看病買藥,醫藥費用由朝廷與病者同時承擔,您覺得呢?”
“早期徵用民間藥鋪。過些年咱們培養出大批大夫,便可派往各地。坐鎮一方,開設朝廷醫衙,您覺得是否可行?”
明德帝聽了他的話雙眼迸發出發現新大陸般的光芒,病者的醫藥費用雖是朝廷與個人承擔,但每月按人頭收上來的稅費,亦是大批錢銀,如此一來迴圈下去,朝廷根本沒什麼負擔,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藥,就會感激朝廷,如此一來凝聚力便形成了。
只是,就算只需繳納極少的錢銀,乃有部分家庭負擔不起,他不由得問:“這費用要如何收取?”
“這簡單,以收入決定,比如周大人月俸三兩,在這三兩銀子中取三十文,而家族有諸多產業,月利潤是三十兩,又在這三十兩利潤收取三百文,加三個銅板的統籌繳納,記住,是按人頭。”如此一來,收入高的多交,收入少的少交,可稍微控制一下貧富差距,力量雖小,能起作用便好。
“而老百姓估計會不相信,也交不起怎麼辦?交點麵粉高粱亦是可行的,實在不行,朝廷修建園林或是鋪路、造船什麼的,做工抵扣即可,不能老讓人家老百姓白乾活不給銀子,做工回家還有衙門的人上門收稅,多心塞?如此這般民憤只會越積越深,皇上,您說呢?”
此時,彷彿只有他一個臣子,法子是好法子,但萬事開頭難,此事誰去做?成了乃國朝功臣,不成說不得還得下大獄,若惹怒藥商,便更不好了,需知許多藥鋪藥商背後站著的都是有權有勢的大家族。
輕易得罪不得。
“乃良策,依愛卿之意,何人去做此事合適?”很顯然明德帝已看透這期間的價值,但他亦知此事辦來不易。
霍白川甩袍跪下,揖禮道:“臣願為君分憂,只是臣乃有一事需皇上恩准。”
只要能打破舊制,只要能順利實施新法,明德帝什麼都可以恩准,他頷首,“說來聽聽。”
“臣要加收世家田稅、商稅。”這一記猶如驚天響雷,將楊仲等舊黨驚得面色如霜,皇上這些年明裡暗裡不知暗指了多少次,都沒有敢明著說出來,沒想到此子安分守己悠閒度日了這些年,天災當前,卻打起了世家的注意,簡直不知死活!
當即楊仲站出來,冷聲反擊,“皇上,萬萬不可,如今家中人口眾多,光人頭稅都已讓臣等苦不堪言,若再增收田稅、商稅,臣等不知該如何養活一家老小,更何況我等乃書香門第,怎能增收商稅?霍大人可是將我等比作下賤的商賈?”
面對揚中的指責,謝運與秋樘始兩人忙站出來幫腔,“皇上,臣願意增繳田稅、商稅,並不是臣等自比商賈,而是臣等家族產業中,確實有諸多鋪子,且依臣看,城中七成以上的鋪子都是世家子弟的產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國難當頭,國庫不豐,因由在何處?老百姓承擔不起繁重的賦稅,國庫自然不豐,商稅雖高,但七城商鋪均劃歸不需繳納商稅的世家羽翼之下,試問國庫如何豐?”謝運言之鑿鑿,擲地有聲。
然而,舊黨的人遠比新黨多很多,楊仲眼眸一冷,甩袍跪下,隨著他一跪,滿朝跪了十分之七,“臣,反對!”
反對之聲。洪亮整齊,彷彿要將明德帝的耳膜震破。
“此事容……”明德帝看著滿朝七成以上的臣子都反對,不甘心的想說容後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