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城除了周圍修建的防禦設施城牆厚一點與城內那幾個以往被重兵把守的糧倉與武庫外,其他就同大魏如今任意一個邊境小城沒有什麼兩樣了。
城西頭是一個由大魏官方出面掌控的小集市供居住在周圍的百姓與異族們交易所用。
不過,以往擺在這個集市之中的物資什麼的已經被姜維以復興大漢朝的名義給徵收走了。
而聚集在城西頭的那些個胡人們也早就跟著姜維跑路了。
至於其中被姜維帶走的百餘戶中原士家也是有點苦大魏已久的意思。
當然作為多少幫助過這些蜀賊、叛逆的,可能這些中原士家最大的原因還是害怕等到日後來自大魏的報復。
若不是實在是帶不了這麼些人,按照姜維本人的意思,走這一趟再怎麼樣最少都得將臨洮城受到曹賊殘酷苛待下的可憐百姓們接回大漢才是。
可惜礙於地形的限制,姜維並不能像先前的大吳國艦隊一樣把人趕上船極為方便的拉回建業就行了。
小集市旁,居於城中間的乃是臨洮縣治所在。
只不過,被姜維改成傷兵大營的縣治早已人去樓空了。
剩下來的也就是負責城中日常事務的幾十名小吏們戰戰兢兢的等候著大魏的王師前來光復臨洮了。
臨洮縣縣長與其手下那些尚且存活的掾吏們也同先前滯留在臨洮城的那些訊息靈通的熟羌們做出了一樣的選擇。
但居住在城內的羌人與其他胡人們可以帶著全家一起跑路,但這些被登記在冊的縣長與掾吏們跑路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
作為雍州刺史的郭淮親自從這些留下來的小吏們口中確定了臨洮縣縣長的去向。
再問清楚了蜀賊攻佔臨洮期間為國捐軀的忠臣們的性命與其家人。
由郭淮剛剛擬定好的一封奏摺就隨著馬蹄的飛揚向著東方奔襲而去了,一封奏摺兩份名冊。
兩份名冊一份是褒獎與日後的優待,而另一份就是索命的死亡名單了。
大魏朝堂可不是吃飽了撐從戶籍之中專門弄出來個吏籍這個東西的。
而那臨洮縣縣長作為出鎮地方的官員無論其所轄範圍多小職權又有多麼的不堪。
但大魏的官員出鎮地方必須要留質子這條鐵律可不是不因為其管轄職權範圍的大小而就有所差別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像今日這般情況下才會有人選擇留下來,或許留下來的幾十名小吏之中真的可能會出這麼個一兩名真正的愛大魏國的志士。
但大多數人留下來還是因為捨不得自己的妻兒老小,這個制度很殘酷,但放在特殊情況之中卻顯得非常的有效。
趙儼作為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軍事,像這種事情肯定是無權過問的。
而如今的趙儼也並沒有閒工夫去插手地方事務了,現在這位大司農正在為了姜維這條狐狸從自己手中跑了的一事正大為火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