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如今大魏的少府,歷經自太祖的大魏三代人的王觀論起資歷來在朝堂上也是一等一的了。
別單單看這位少府的姓氏就想當然的在心底認為,這位少府乃是出身於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那種高門大姓之人。
相反的是這位當朝九卿之一的王觀同在大魏朝中赫赫有名的太原、琅琊兩家並沒有多大關係。
也可能正是因為王觀出身寒門這一點才會被太祖看中引為丞相文學掾吧。
有著太祖的青睞這麼多年下來,昔日裡那個孤單貧賤的少年郎也成了大魏朝中舉足輕重的元老了。
且依靠昔日司馬太尉在明帝面前的奏請,從從事中郎升任尚書,又出任河南尹轉任少府王觀的仕途也算是順暢無比了。
剛從少府被喚來的王觀臉上帶著幾分疑惑跟隨著前方的郭玄信正向著西堂的方向走去。
正好在去往西堂面見天子的路上王觀與郭玄信兩人碰到了同樣是被召集過來的將作大匠鄭渾、鄭文公。
對於這位清正廉潔履歷豐厚在朝中也是頗有名望的將作大匠,作為品嚐過人間疾苦的王觀也是極有好感的。
剛趕到此處的鄭渾同樣是對於王觀這位剛正不阿的少府印象也挺好,停下腳步相互行完禮後兩人就這樣選擇了結伴而行。
整個洛陽宮初看起來非常非常非常大,但作為從前漢北宮遺址上修建起來的洛陽宮在熟悉的人眼中其實也就這麼大。
很快兩位腰間繫著同樣青色綬帶掛著銀色小璽的九卿就來到了西堂的門前。
見到敞開的西堂大門與矗立在旁的高大侍衛,腳步忽地一頓王觀突然想起這好像是天子親政以來的第一次由天子本人詔開的朝議吧?
事實上也不止是王觀獨自一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的將作大匠的鄭渾也發現了這個問題。
按理來說,天子親政之後第一次召開朝議應該是選擇在朝中關係緊密的大臣們才對,這也算是歷來的潛規則與傳統了。
所以說,他們二人同這位陛下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聯絡,再怎麼樣也找不到他們頭上才是啊!
懷著許多疑惑的鄭渾與王觀在殿外去了腳下的鞋履,兩人就這樣帶著滿滿一肚子的疑惑不解走進了西堂大殿之中。
在兩人來之前大殿之中早就已經聚集不少人了,除了那幾位熟悉的侍中、常侍還有掌管中書許多年的中書監、中書令之外。
坐在殿中的門下寺侍中、常侍裡還混雜著一個兩人先前在宮中未曾見過的新面孔。
多看了兩眼臉龐有些稚嫩做著散騎常侍打扮的新面孔,回憶了幾息的功夫兩人很快就認出了裴秀。
但對於這些內朝官員的事情,鄭渾與王觀並沒有多做理會,打量了兩眼很快就宮中身子朝著殿中走去了。
而位於西堂殿中的曹芳可全然不知道這個所謂的朝中潛規則與歷來的傳統的,潛規則之所以叫潛規則當然就是隱藏在暗地裡的。
曹芳在以前可沒有當天子的經歷,這些個隱藏在暗中的東西除了靠著自己的學習與體會外也沒有啥好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