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聯賽宣傳這些都沒問題,不過我有個提議。”
選手包裝,這套路王子修可太熟了。
“資金投入方面,除了增加宣傳推廣的力度,更重要的是,p需要建立成熟的,流水線式的造星體系。”
王子修打字解釋道。
“想必趙總你們應該也清楚,目前p環境裡很多選手的出身情況。”
趙陌回覆了個嗯字:“是的,整體素養參差不齊。”
“有些選手,確實不敢往下深挖,他們以前的事情實在有點上不得檯面。”
電競行業跟傳統體育競技比較類似,選手的年齡越小越好。
17到23歲這5、6年時間屬於職業選手的黃金期。
如果年紀再大,往往會因為身體原因,反應速度下降,操作狀態下滑。
倘若算上踏入賽場之前的1、2年青訓,或者更長時間的訓練,那一名成熟新秀可能要在13、4歲左右就得投身職業訓練。
王子修很清楚。
目前華國內的大環境,14歲時的年輕人,99的同齡人都還在學校接受教育,主動選擇職業電競這條路的實在少之又少。
新人數量稀少,而各個戰隊又因為老選手的年齡增長、狀態下滑,每年都迫切地需要新鮮血液。
這就導致p俱樂部在篩選選手時,個人實力技術所佔的比重很大,至於其他方面,比如人品問題,道德問題這些,都被放在了後面考慮。
試圖專職電競的新人,往往都屬於比較“特殊”的個體。
比如學校文化課成績不佳,或者個人性格原因,或者家庭情況原因……
這些特殊原因可能會讓他們有些不能被曝光的“黑歷史”存在。
脫離比賽,單看選手個人。
哪怕是現在的p環境,都有很多人屬於能被歸類到“網癮少年”的型別裡。
真正能達到自身素養高,又有著驚才豔豔電競天賦的年輕新秀,把整個華國一年湧出的新選手聚集到一起,都未必能挑出幾個。
那是真正的鳳毛麟角。
不得已招募來的新選手,俱樂部也無法平衡比賽和生活方面的關係,難以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抱著其他目的參與職業比賽的選手。
這才是導致類似yan假賽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本質上,還是整個p聯賽的青訓體系依然不夠成熟,每年能夠給p輸送的新鮮血液太少,才讓yan這種劣質新選手混進了賽場。
“青訓方面的問題,”王子修搖了搖頭,打字:“不是你我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整個p青訓體系的建立,別說投資5個億了,怕是50個億都未必能有明顯成效。
這個問題關係到社會環境,壓根不是靠著p牽線,或者砸一筆錢就能搞定的事情。
“處理選手素養問題,從而營造環境更好的競技氛圍,想根治有些困難,但至少有個‘治標’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