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娘娘和攝政王在民間有過一些緋色傳聞,然而這些只是大家過個嘴癮,當個熱鬧說說、
要是說相信還真沒幾個,不管是百官還是百姓都是如此。可就在今日,這個最不可能的緋聞成真了。
事情還要從和雲國南蠻之戰開始說起。
雲國南蠻闖過殺虎口,一路奔襲往盛京這邊殺來,頭一天那兩國還比較順利,因為那時只有兩邊駐軍小股兵力攔截。
雙方並沒有發生真正的交戰,這便讓雲國南蠻覺得大周兵力不過如此,不敢正面與他們敵對,愈發猖狂起來。
隨後,小皇帝下令出兵,調遣方圓五十公里駐軍全力圍剿雲國南蠻,以黃將軍為主帥,三軍聽令。
僅是一個回合的交戰,南蠻和雲國計程車兵便被打得潰不成軍,兩國這才意識到,之前大周都沒露出真章!
大周是在誘敵深入,然後將他們一舉殲滅!現在的位置他們進不得退不得,沒有拼死背水一戰的勇氣,又不甘心這般放棄。
當天傍晚,在受到黃將軍第二次攻擊後,雲國南蠻選擇了投降,兩國國主直接給大周寫了降書,同時下令他們的軍隊不可再動一兵。
一場戰爭就像是玩笑一般結束了,其實雲國南蠻若是咬牙打,最少還能堅持半月,這期間有轉機也說不定。
但架不住他們內有變故,在第二次對戰中,他們損失相當慘重,因為那所謂的叛徒恭王世子其實是細作,此次討伐大周,雲國出兵二十七萬,南蠻出兵十二萬,先頭部隊一共是三十九萬人。
因走恭王世子提供的路線,被黃將軍在峽谷伏擊,一下便折損了近十二萬士兵!
看似雲國和南蠻這幾十萬士兵只是先遣試水,實際上他們能來攻打大周的兵,也就只有這些了,是兩國能拿出兵力最大限度。
做出後頭還有支援軍的架勢,為的是恐嚇大周。
恭王世子是他們從對方來到殺虎口便觀察的人,正是因為確定恭王世子對大周有恨所以才丟擲橄欖枝。
對方和他們一起衝破殺虎口,那便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所以雲國南蠻的人才如此信任他,讓他領兵帶隊打頭陣。
雲國和南蠻當然不會讓恭王世子領兵打仗,只是趕路讓他走在前,雲國和南蠻只是想利用恭王世子的身份,其實打心底裡也是看不起恭王世子的能力。
萬萬沒想到恭王世子藏得如此之深,在關鍵時刻深深擺了他們一道。
也正是因為損失了這十餘萬的兵力,南門和雲國兩國才毫不猶豫地寫了降書。
如此情形之下,雲國和南蠻互相指責紛紛說對方無用。
在先皇去世後,雲國和南蠻雖然國內一團糟,但他們時刻關注著大周的情況,觀察了兩年,覺得現在時機到了可以放手一搏,結果反被大周算計。
當下情況很明顯,不僅是他們惦記了大周兩年,大周在注意著他們的動向!在他們損失了十餘萬將士後,又得到了新訊息。
他們自認為打下來的殺虎口,大周調遣了三十萬士兵去駐紮!合著那殺虎口有兵,人家之前就是故意沒調過去,將他們放進來的!
威脅!赤裸裸的威脅!
這個時候後悔已經晚了,大周已經招惹,只能想著如何補救,雲國和南蠻慶幸降書寫得早,否則這三十萬士兵踏入國內領土,生靈塗炭!
故此兩國領兵將領直接投降,由大周官兵押解至盛京,等待雲國南蠻那邊派使者來贖人,然後再談談關於戰事賠償的事情。
同雲國南蠻俘虜回到盛京的還有恭親王母子,這回恭親王世子周褚立了大功,特召回盛京受賞。
相較於離開時狼狽,現在回來的恭王世子風光極了,能夠在這般年紀深入敵營,最後靠謀略一舉殲滅十餘萬敵軍,那是相當了不得!
要知道如今恭王世子滿打滿算也才不過十一歲!
回到盛京后皇上直接封恭王世子為追風將軍,賞良田千畝俸祿,萬石俸祿。
恭王世子便是繼承了恭親王的爵位,也只是個閒散王爺,但這將軍的名頭便不一樣了,這是有實際兵權的官位!
更主要是皇上的態度,百官看出來恭王世子這回復起了!隨著小皇帝開始執政,眾人心裡清楚,曾經得罪過皇上的恭王世子,大概要老死在殺虎口了。
沒成想人家簡在帝心了,恭親王世子真是立了大功,眾人清楚這回雲國和南蠻的戰敗對大周有多大的意義。
既威懾了旁國不敢進犯,又穩住了邊關的混亂,屆時南蠻和雲國必然是要賠償大批金銀……大周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了一堆好處。
恭王世子,不,現在要叫人家追風將軍了,此功一立扶搖直上。
周褚到殺虎口不到一年,他的變化是驚人的,因為是召見人來所以可以確定是恭王世子,小皇帝私下若是在街巷見到對方,怕是會認不出來。
原本胖成球的恭王世子,身形一下抽條了,又瘦又高不說,氣質也變了,身穿盔甲的他眼中褪去稚氣和紈絝,雙眸堅定一身剛正之氣,這是經過戰場洗禮武將才會有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