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舉洩題一事,自御書房皇上召見幾人後,已然朝臣皆知,甚至傳到了百姓文人耳中,此事鬧得沸沸揚揚盛京城內好不熱鬧。
當時論事結束所有人都離開御書房,唯獨劉祭酒折返了回去,當時齊敦就明白自己選錯了人,本以為皇上會疑心劉祭酒,沒想到反而成全了他!
他得到的訊息是劉祭酒總向皇上說教,皇上嫌煩極其厭惡卻又因老臣身份無可奈何。
齊敦此次來御書房敢推劉祭酒當替罪羊就是算準了這一點,皇上大機率會順著他的話來收拾劉祭酒。
事實卻是皇上護著劉祭酒,心裡對劉祭酒壓根沒有半分怨氣。
如此一來他裡外不是人,招了皇上的厭還對上了攝政王,並且和劉祭酒拉起了擺在明面的對立關係。
有人在傳假訊息算計他!齊敦此刻便是知道這點也無法分心去找暗處之人,他眼前對付淳于璟頗為吃力,其餘只能先放一放。
小皇帝留下劉祭酒是蘇若的意思,帶給齊敦假訊息的也是她。
只是小小放出一個餌,齊敦便咬得死死的,可見平時這些朝廷重臣對皇宮是多麼輕視,自認為皇宮內皆好掌握,殊不知這裡早已變了。
劉祭酒走出御書房沒幾步被林公公喚住,說皇上邀他還有一事相談。
進了御書房後,劉祭酒看到了從屏風後面走出來的蘇若。
“微臣見過太后。”劉祭酒行著禮,內心百轉千回。
“劉祭酒不必多禮,來人,賜座。”蘇若坐在小皇帝身旁的椅子上,她隨口地吩咐林公公立馬照辦。
劉祭酒看得分明,對於太后的命令林公公沒有請示皇上的意思,十分駕輕就熟地聽從,皇上在旁也沒有絲毫異議。
皇上和太后關係惡劣不對付這是滿朝文武都知道的事情,他們保皇派對於太后和皇上二人,不求母子關係和睦,只希望不要闖出大禍即可。
好在太后再如何折騰都是在後宮,他們對太后便也沒有再過多地關注,畢竟正經的大臣關心國家大事,沒人會天天盯著後宮的動靜。
最近一陣子太后的動作越來越出格,護國衛副將劉戟之死一事讓眾人驚掉了下巴,不過這事不知為何攝政王沒有追究,隨後又發了公告說了劉戟的罪責,如此便也無人再提。
接著太后和裴老太君發生矛盾,其實這算是後宮之事,女眷之間口角最後鬧成滿朝大臣上奏彈劾太后,這簡直是荒唐!
保皇派自然要替太后說話,就是看在皇上的面上也不能允許他們這般欺人。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也藉由此事看清了皇上的內秀於心,藏拙於外。
直到近幾日恭王世子犯上一事,給世子落罪那日到底是何等情況,除了在場的大臣無人知曉,事後幾位大臣對此閉口不提,只言太后是個膽大的。
這話還用他們說?太后的膽子什麼時候小過?
發生的種種事情,看似件件是太后刁蠻任性,實際上呢?
劉祭酒頭一次開始思考這個問題,難不成太后娘娘也是個大智若愚的人?
“劉祭酒心裡應該清楚,齊大人等人想把洩題罪名安在你身上。”蘇若直接講重點,讓劉祭酒有些反應不及。
“本宮與皇上對劉祭酒是信任的,但這髒水一旦潑出來,旁人不瞭解劉祭酒的人品難免會人云亦云。”
蘇若不緩不慢地說著,絲毫不覺得她一個後宮女子在御書房談論國事有何不對,關鍵是旁邊的小皇帝還對太后的話十分認可地連連點頭。
劉祭酒知道太后所言正事,但他忍不住恍惚,面前之人當真是太后娘娘?
對蘇若劉祭酒印象最深的便是她拿著鞭子堵在宮門口,就是為了抽成郡王一頓,在劉祭酒心裡,太后娘娘是莽撞的代名詞。
其餘便沒什麼印象了,或許還聽說過一些太后刁蠻任性的故事,大多左耳聽右耳便冒了,非國事重事他沒存在心上。
先皇在世時,他們生怕太后聯合蘇國師,父女二人蠱惑聖心讓大周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先皇和蘇國師先後離世,他們便不將太后放在眼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