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括隱
源赫消停了,但潯陽被點燃的戰火併沒跟著就此熄滅。
數次戰火洗禮, 中小地主被逼到了絕路, 終於開始朝地方豪強開火。
不單如此, 因亂象萌生於兩郡交界處, 早就垂涎蒼梧富庶的流民沖向了虎賁軍的地盤。
然而, 虎賁軍細分到村的半軍事組織,在護食的本能驅使下,不消上層動員, 便毫不留情的對流民進行了沉重的打擊。
都是農民,有組織與無組織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根本無需出動正規軍, 光憑著交界的村莊鄔堡, 就形成了封鎖。
流民只得掉頭東進。
繼而把戰火帶到了潯陽全境。
竇宏朗對今年的潯陽歲入已不報指望,如今要考慮的, 是如何節制流民, 以免禍亂江南。
倘或江南亦陷入了混亂,剛成立的楚朝就該涼了。
閣臣龐介然忍不住出列道:“聖上, 流民之亂固然因姜戎而起, 實則為土地兼併過重,百姓常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而今戰亦死不戰亦死, 為求生機, 豈能不戰?臣請抑制兼併、減賦括隱,令百姓各甘其食、安居樂業, 方可建千秋偉業之功!”
眾朝臣都同情的看著龐介然,他乃潯陽人, 原陳朝的翰林侍講,陳朝覆滅後沒有回鄉,而是南渡降了楚。
楚朝因定都應天,江南黨勢大,外地臣子便是身居高位者,多半謹言慎行,內閣五人,日常好似只有林、吳兩位說話。
至今日,龐介然家鄉寸寸焦土,父老顛沛流離,再做不得鵪鶉,毅然提出了最為敏感的土地問題。
括隱算不得生詞,如果說歷朝初期的“土改”都是隻做不說的話,到了朝代中期,括隱就會公然提上議程。
丟了龍興之地的楚朝,與其說是全新的王朝,不如說是“南陳”,不獨繼承了陳朝的官員,亦繼承了陳朝的陳痾。
不過是因為上層動蕩,致使權貴大換血,於是百姓在夾縫中苦苦求得了一絲喘息。
可吏治不改,喘息不過是海市蜃樓。
故而立國僅僅四年,就已需要括隱了。
括隱算的上此時的政治正確,藏匿土地逃避賦稅,任何時代都不容。
潯陽景況,幾大家族也難免唇亡齒寒。
憑你萬頃良田,果真流民四起時,又算的了什麼呢?飽讀詩書的諸位,自然知道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們如今都魂歸了何方。
何況此時還有姜戎虎視眈眈,被流民卷過尚可依靠宗族人多勢眾,再度翻身。
叫姜戎當家做主,想想北方的漢人,不由冷汗浸濕了衣背。
因此括隱是必須做的,然如何括,又有許多想法。
從古至今的括隱,最後多半會淪為政治鬥爭。
零和遊戲有勝有負,贏家保住了自己廣袤的莊園,順帶侵吞半數輸家的田産,只拿些殘羹冷飯上繳朝廷。
朝廷則是集腋成裘,陸陸續續能收回些許田産,安頓流民。
然而這般亂象發展到最後,零散的土地會越來越集中,進一步導致兼併,這時候,多半已是朝代末年。
良田被圈的同時大量土地拋荒,朝廷財政銳減,還要源源不斷的支出剿匪費用,惡性迴圈。
最後一根稻草落下,王朝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