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辣菜有兩樣必不可少的調料,一樣是酸,一樣是辣,酸用的是陳年的酸梅,連汁帶水一起用;辣用的是辣椒粉,辣椒粉顧名思義就是辣椒磨成的粉。
這兩樣調料葉八妹家裡都有,不過要想酸辣菜與眾不同還得再加一味調料,那就是海鮮粉。
這種海鮮粉和現代用的雞精粉、蝦蟹粉和咖哩粉不一樣,用料單一,保質期短。
葉八妹今天要去高山村買海鮮粉的主料,高山村以前是一個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村落。
這個村不提倡出門做生意,鼓勵村裡的小夥子自給自足,頗有點與世隔絕的意思。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高山村慢慢開始與周圍的村落交流,和附近的村落以物換物。
相比于徐水鎮來說,高山村比較近,徐水村的人偶爾也會去高山村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油鹽醬醋茶之類的。
高山村有點遠,走路去要兩個小時,坐牛車去要四十分鐘左右。
葉八妹打算帶葉六壯去,幾個兒子當中葉六壯最為懂人情世故,帶他出門能省不少麻煩。
去之前,葉八妹問葉六壯:“你能弄一輛牛車嗎?”
說完看了看葉六壯,他應該能駕駛牛車吧?應該不算無證駕駛吧?
葉六壯點了點頭,隨即出了門,過了大概半個小時,他拉回來了一頭瘦弱的水牛。
水牛是找村長借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犁田,一般不會將牛借給別人。
只是葉愛國和村長的關系很好,是能喝酒聊天的那種關系,所以村長才會答應將牛借給葉六壯。
高山村是居住在高山上的村落,走的是山路,山路十八彎,高低起伏,扭扭曲曲,遠遠看去像一條盤旋在幾座山上冬眠的大蟒蛇。
葉八妹之所以要葉六壯去借牛車是因為腳踏車去不了高山村,而走路又太遠,趕牛車去既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攜帶貨物。
當然了,葉八妹和葉六壯倆人什麼貨物也沒帶去,只帶了錢。
倆人駕著牛車前往高山村,葉八妹找了一塊橘黃色的布塊把自己的頭給裹住,遠看真像是泡了水的木乃伊。
到了高山村,一眼望去是各式各樣的低矮泥磚房,每一棟房子都隔得很遠,有的在山腳下,有的在半山腰上,還有的在另一座山上。
路的兩邊綁著幾輛馬,馬的旁邊站著馬主人,那些人見到葉八妹和葉大壯並沒有上前打招呼,而是打量著他們的牛車,確定在他們身上做不成生意了就扭頭看向另一邊。
葉六壯扶著葉八妹跳下車,葉八妹打量著高山村,心裡發出感嘆:“終於再次看到熱熱鬧鬧的高山村了。”
到了現代,高山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山”村,不通車不同網不同水,荒涼不已。
高山村作為八十年代的換物中心,後世人都以為高山村應該有不少的店鋪,有很多特色的吃的,其實並不是。
高山村只是在入口的位置搭了幾個草棚,草棚的兩邊擺了些生活必需品,比如柴米油鹽。
旁邊的一個賣菜的阿婆眯起眼睛凝視著葉八妹,看了一會才道:“八妹,很久沒見你來了。”
葉八妹上前拉了拉她的手,內心掀起幾許波瀾,這位阿婆是雲卷村人,以前倆人一起打過入侵者,快十幾年沒見了。
她拉著阿婆的手微微顫抖,嘴巴蠕動道:“老姐姐,你怎麼來這裡擺攤了?”
阿婆咳嗽幾聲,揚起笑臉:“我孫女前幾年嫁這裡來了,半個月前生了孩子,我來給她坐月子。”
說著她拿起一把小白菜塞到葉八妹的手上:“家裡種的,拿回去吃。”
葉八妹一手拿著小白菜一手拉過葉六壯說道:“喊伯孃。”
葉六壯喊了一聲伯孃,阿婆上前拉住葉六壯的手拍了拍,眼角溢位淚花:“這是大壯吧,長大了。”
葉八妹捂嘴笑了笑,解釋道:“老姐姐,他不是大壯,是六壯。”
阿婆笑了笑:“年紀大了,連人都認不清了。對了,愛國還好嗎,好多年沒見過他了。”
葉八妹收起笑臉,嘆了口氣道:“前幾天去了。”
阿婆臉上的表情僵住,似乎不可置信:“他怎麼就去了呢,不應該啊。”
葉八妹捏緊手上的小白菜:“都這麼大歲數了,總歸是要去的。”
葉八妹扭頭摸了摸小白龍,幾個人沉默下來,無人說話。
過了一會,葉八妹看時間不早了,和阿婆寒暄了幾句便找了說辭離開,倆人繼續往裡面走。
高山村很大,路很寬大,只是賣東西的人很少,只有四五個人在擺攤而已,偶爾會來幾個買東西的人,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冷冷清清的,十分荒蕪。
葉八妹拉著葉六壯快步往前走,每經過一個攤位都停下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