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古又稱劍門,地當秦蜀要衝。據史料記載是因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劍門關凌空鑿石修建飛樑閣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兩川咽喉”之稱。
劍閣道全長三十餘里,北去漢中,南通成都。而在三十里的蜀道上,最為險要也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的便是劍門關。
劍門關位於劍門山中道,依崖而建,砌石為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是川陝交通的咽喉要道。過此南下,少險可據,因此劍門關的得失,直接關係著成都的安危,歷來都是兵家必爭要地。
三國時期,魏將鍾會伐蜀,蜀將姜維退守劍閣,列營守險,魏軍雖然有十萬之眾,但始終無法越雷池半步。在此之後,東晉大將司馬勳、前秦苻堅、梁魏邢巒、西魏尉遲迥、北周梁睿、唐嚴礪、後唐李繼岌、宋王全斌等人意圖取川,都是先行奪取劍閣以威脅成都。
而現如今,隋軍大將龍治在奪取漢川郡之後,為了策應李靖、岳飛奪取蜀中,在統帥主力大軍北上抵禦李隆基大軍的同時又派遣大將關鈴率軍八千南下劍門。
憑八千軍馬就想拿下蜀中第一險關劍門,這無疑是痴人說夢。關鈴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也沒有率軍強攻劍門,只是不停地在外襲擾,逼得當時還在蜀中的李孝恭和李世績分出了五千兵馬,由大將黃君漢率領,前往劍門加固防禦。
黃君漢到任以後,恪守李孝恭和李世績的囑咐,只是加固劍門防禦,而絕不出關和隋軍交戰。關鈴年輕氣盛,對唐軍不由生了輕蔑之心。隨著李靖、岳飛殲滅唐軍主力定鼎巴蜀的訊息傳來,關鈴心中對唐軍的輕蔑更甚,不自覺間便已經放鬆了警惕。
這一日,劍門的黃君漢向關鈴遞上了降書,關鈴心想如今李孝恭已死,唐軍主力盡數覆滅,巴蜀大局已定。再加上本能地對黃君漢的輕蔑,不疑有他,遂帶著麾下軍馬便大搖大擺地前往劍門關受降。
劍門關外,黃君漢已經領著劍門關守軍一眾偏將校尉靜候在關門外,看到關鈴率軍到來,黃君漢當即領著身後的將校上前迎住關鈴,單膝跪地抱拳說道:“罪將黃君漢願歸順大隋,為大隋效力!”
按照常理來講,面對新降之將主將都應該好好勉勵一番。可關鈴年紀輕輕哪裡知道這些,只是虛空擺了擺手,毫不客氣地縱馬往關內走去。
黃君漢不動聲色地移到了一邊,給隋軍讓開了道路,只是當他緩緩抬起頭的時候,眼神中竟然閃過一道駭人的殺機。
不過關鈴此時卻是志得意滿,絲毫沒有注意到黃君漢眼神中的殺意,更加沒有現黃君漢等將官此時不僅沒有跟著他的軍隊入關,反而在不經意間已經和隋軍拉開了距離。
“轟隆”一聲,就在關鈴策馬進關後不久,腳下的土地竟然塌陷了一大片,關鈴以及另外十幾名走在前頭的隋軍登時連人帶馬往坑中墜落。
“不好,中計了!”
關鈴反應極快,就在墜坑的下一瞬間,他就猛地一拽韁繩,胯下的那匹黃源馬也極為通靈,當即伸出後蹄往陷坑的側壁上一蹬,登時從坑內一躍而出。
可是和關鈴一同墜坑計程車卒就沒有關鈴這麼好的本事了,墜坑之後被陷馬坑中林立的竹槍刺得遍體鱗傷,鮮血淋漓,哀嚎不斷。
“殺啊,活捉關鈴!”
與此同時,劍門關內喊殺聲大作,無數的唐軍士卒從四面八方湧了出來,原本大開的關門也在此刻緩緩地合攏。
城牆上,一身甲冑的李世績正按劍而立,指著關鈴喝道:“關鈴小兒,快快下馬受縛,還可饒你一命!”
“呸,只會甩些陰謀詭計的狗賊,小爺定要把你碎屍萬段!”
關鈴氣沖斗牛,一拍戰馬,徑直朝著城牆上殺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