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稍微距離稍微近一些,他都會小心的避開,甚至是直接用手裡的探盤去搜尋。
無論珍貴的珊瑚寶石,還是普通的珊瑚礁石,都是珊瑚蟲創造出來的外殼。
珊瑚蟲是一種古老腔腸動物,基本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域,水溫必須在20c以上。每隻珊瑚蟲只有米粒大小,它們聚集附著在一起,捕食浮游生物為生。
在生命歷程中,它們不斷地吸收海水裡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質和角質層來保護自己。
珊瑚蟲死後,石灰質的軀殼鈣化成碳酸鈣成分的石頭,就是珊瑚石。
新生珊瑚蟲的後代在祖輩們留下的珊瑚石上,繼續生長出新的外殼。
就這樣,在生生不息的迴圈中,為了更多地捕捉食物、吸收陽光,珊瑚“城堡”越蓋越高,並且還朝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擴張著,遠遠望去就像一棵婀娜多姿的大樹。
海底的珊瑚蟲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
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日積月累,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就是形成了所謂的珊瑚礁。
珊瑚礁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來說作用非常大,甚至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
而珊瑚從古生代初期開始繁衍,一直延續至今,在科學界珊瑚還可作為劃分地層、判斷古氣候、古地理的重要標誌。
而在一旁邊珊瑚礁之間潔白和鵝黃混雜的沙礫之上,一簇一簇褐色和青綠的海藻正盡情地向上舒展著腰身。
突然李銘發現了有趣的東西,他示意鏡頭對準海藻的根部,在那裡有一隻黃褐色的加勒比海長鼻海馬正用尾部纏繞著海藻。
它的身體保持著直立狀,頭部隨著輕緩的水流緩慢、輕柔地擺動,好像是在表演一支精靈的舞蹈。
海底水流波動,可任憑海藻的莖枝亂舞,海馬始終保持著頭部向上的姿勢,當然有時候它也會倒掛在漂浮著的海藻之上,隨波逐流。
李銘身處的四周一分佈著大片紡錘形和棒形的珊瑚礁,這裡水流緩慢海底的能見度很高,這更加凸顯出這片珊瑚礁的五彩繽紛。
他小心的翼翼的拿出鏟子扒拉開身下潔白的海沙。
水底用人工的方式刨坑非常費勁,因為海床上的細沙是非常鬆散的,而且由於水流的作用,越是挖周圍的沙子越是往裡面塌陷。
金屬探測器的訊號一直閃爍,好幾次李銘都有想過直接拿挖坑神器給他一衝得了。
每次他這樣的想的時候,回頭看了看周圍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又忍了下來。
費了一個小時的勁,他才往下挖了半米的樣子,平時要是一個小時夠他在海床上安排十幾個坑了。
然而當他習慣性的用鏟子從潔白的細沙裡帶起一絲黃色的光芒時,李銘最開始還以為是哪條小丑魚闖進了他的視野裡。
“不對!”
突然他心裡咯噔一下,回頭仔細一看。
在他的左手邊,細白的海沙上面靜靜的躺著一枚金幣!
喜歡直播之環球探險家請大家收藏:()直播之環球探險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