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奉詔!”袁紹簡單抬手一禮。
轉身,俯視大殿群臣,挎著寶劍,喚道:“陳琳!”
“臣在!”聞聲,陳琳立刻從座上起身至殿中屈身。
“你文采斐然,就由你起草一份伐夏詔書,傳檄天下!”袁紹吩咐道。
“諾!”
“散朝!”頭也不回,袁紹徑直步下臺階,往殿門而去。
望著袁紹的背影,劉協面無表情,直到袁紹消失在視野。再次打了個哈欠,也不說話,起身離開。朝堂臣子們見狀,也陸續散去。
“陛下,車騎將軍董承求見!”一回宮,沒過多久,便有心腹宦官上前稟報。
“不見!”眼神微眯,劉協沉吟片刻方道:“讓董承回府去!好生待著!”
......
戒備森嚴的趙公霸府,才是朝廷的權力中樞。大堂之上,袁紹召集一幹親信臣子落座,虎目一掃,開門見山道:“伐夏之事,已然定下,各項準備如何?”
袁紹伐夏之心,日益堅決,上下幾乎沒有反對者。經過這麼多年的休養,國力強盛,兵馬錢糧積聚不少,也沒有人以“國力不足,民生凋敝”等說來勸阻袁紹動兵。
天下之爭,不進則退。如今袁趙的動兵方向,要麼劉淵,要麼曹操,抑或遠在遼東的公孫度。打遼東,道路遠狹,難有收益,基本不可取。伐曹給劉淵漁翁得利的機會,智者不為。聯魏攻夏,是最適合的方向了。
伐夏之大義就不用說了,劉淵這頭餓狼,再給他幾年時間,徹底將西面消化掉,那就真對付不了了。其在西面,居高臨下,尤其他日夏軍若東出太行,南下幽燕,壓力最大是他河北袁紹。
時不利己而利敵,所幸率先掀起戰爭,幾路伐夏。劉淵處處得守,只要有一處取得突破,那胡夏局勢便難能穩住。先掀起胡夏之外患,再引發其內憂,多管齊下,足夠劉淵喝一壺了。
作為袁紹的“大管家”,審配出列稟道:“趙公,伐夏所動用兵馬,鄴都大營六萬,外加太行諸軍,以及幽代兵馬,足有十萬之數。府庫錢糧,各類軍械,足可供用十萬大軍一歲之用。”
“好!”袁紹神情有些振奮。
尚書令董昭起身道:“趙公!臣已徵發冀、青各郡十萬丁壯,以備軍用。不過眼看秋忙將至,屆時只怕國內勞力缺減,影響農時啊!”
“此乃我國內極限嗎?少了這十萬人,就不足以應對了嗎?”
董昭明白袁紹的意思,當即躬身道:“臣會竭力!”
“曹操、劉表那邊什麼情況了?”袁紹問道。
“啟稟趙公,雙方都已定下,我軍一動,緊隨發兵。盟約已上呈霸府!”負責聯絡的郭圖,出列回應。
“趙公,我軍動兵西征,幾乎傾國之力。國內空虛,若曹操有詐,襲我河北?......”都這個時候了,有人出聲質疑。
聞言,袁紹眉頭一緊,冷聲道:“曹孟德非不智之人,其斷不會如此。再者,其若敢行此親痛仇快之事,那孤也只絕不惜棄夏而攻魏!”
論綜合實力,河北,還是強於中原不少的。
“趙公,幽州田元皓傳來訊息,近來,彈汗山那邊,已經聚集起數萬夏騎!”逢紀沉聲提醒袁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