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展是不是真的忠心,在方原看來是非常次要的問題。
沒有誰天生就會對誰忠心,一切都是利益使然罷了。利益所在,連老子、兒子都能出賣,如沐忠罕;利益有了衝突,枕邊人小苑也曾造反過。
縱然秦展忠心,他的後人也不一定忠心,一味的強求忠心,不過是皇權宣傳的需要罷了。
方原在南海周邊諸國的擴張模式,類似於蒙古帝國的西擴,英國全球建立殖民地,還有就是美國的西進。要完全消化這些佔領的地區,非百年之功而不成。
方原想建立的大明帝國,其實是與屬國模式不同的聯邦制。
大明帝國的疆域包括現有中原、遼東、內蒙古的主體疆域。往東至日本國、朝鮮國;往西至西藏、中亞;往北至外蒙古全境;往南則囊括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尼西亞全境。
除主體疆域之外的其他領土,全以聯邦制的形式加入大明帝國。屬國採取政務自治形式,由大明委任總督、官員監督行政。屬國只能設定負責日常維護持續的保全部隊,軍務由大明委派軍隊駐紮接管。
這也是方原對外擴張的一種嘗試,只要保持大明主體疆域的穩定,至於其他聯邦制穩定與否,只能交給後人來掌控了。
這種聯邦制管理模式,秦展本人的身份,就是大明委派的諸國總督,而且必須要背靠大明王朝的支援,才能在本地站穩腳跟。離開了大明的支援,這些委派的總督,什麼也不是。
在這種切身利益的牽制下,忠心與否,已無關緊要。
至少英國、美國、蒙古帝國這些歷史上的大帝國,外派的大汗,總督,州長造反,另立門戶的情況是鳳毛麟角。
方原回到昆明城後,立刻下了兩道委任書。
一道是提拔沐忠罕當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巡撫,主管政務;一道是免了秦展閩廣總督之職,改任為南洋總督,轄內包括閩廣、臺灣地區,還包括呂宋,巴達維亞全境。調派了一支火炮母艦編隊,五百艘大中型戰艦,上千艘小型戰艦的龐大艦隊歸屬南洋總督府。
方原還下令在臺灣府再建一個生產火炮母艦的大型造船廠,一則可以增加就業,提高臺灣的民生,助陳鼎父子治理臺灣的一臂之力;二則至少要再打造兩支火炮母艦編隊,這也是對外擴張的需要。
這筆費用,方原會從化纖絲綢、雜交水稻、福利彩票等攝政王府的收入裡支撥。
緬甸前方傳來捷報,甘輝的二十萬大軍分五路進軍緬甸。
緬甸王東拼西湊,集結了境內各族落的十萬兵卒前來抵擋,更派出了最精銳的象兵兵團與明軍主力先鋒營決戰。
郝搖旗所部的特戰軍雖從未與大象對陣過,但卻是軍紀嚴明,依著之前的戰法,擺出了拒馬用於抵擋戰象的衝擊,又列成五段擊的攻擊陣型。
而納吉所部的山地特種營,則採用了驚擾戰象最普遍的法子,就是火燒。在左右翼擺出了二十個大火爐,三千弓箭手壓陣,迎接象兵兵團的衝鋒。
明軍陣內三十面大鼓齊齊響起,聲勢震天,更增殺伐之氣。
緬甸國內的戰鬥,無非就是族落的械鬥,充其量不過千人的戰陣。但眼下緬甸軍面對的可不是部族戰爭,這些緬甸軍士哪裡見識過數萬人布成的嚴密軍陣?哪裡見識過戰場肅殺得令人窒息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