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當然不會聽信這個劉根的一面之詞就倉促的召開軍事會議,而是召來善於翻山越嶺,山地行動的納吉。
他令納吉派出幾個手腳、頭腦靈活的畲人,先下到深澗澗底,再逆流而上,探查地形,有沒有奇襲關後的可能性。
一日之後,前去探查地形的畲人回軍營來稟報,劉根所說確是實情,這條山澗往上可以直達山嶺之上,仙霞關第三、四關之間的山路。
方原得到了準確的地形情報,是大喜過望,這才召集所有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這次奇襲的計劃。
眾將齊聚一堂,方原衝著畲人領袖納吉說道,“納吉統領,你與諸將說一說能否逆流而上,奇襲第三關關後。”
納吉說道,“我們畲人可以下到澗底,再伐木、伐竹在澗底鋪設一條簡易的小路。越過之後,上山嶺至少有三、四十丈高,而且坡度很陡,除了常年生活在山間的山民,其他人要想攀上必須事先搭好攀登的藤條。”
這個難度其實在方原預料之內,若沒有一點難度,人人都從澗底突破仙霞關,還攻什麼關門?經驗老道的周全斌也會嚴防死守,根本不會給玄甲軍任何突襲的機會。
正是因為從澗底攀登而上乃是常人所不能做到,周全斌才會疏於防範,令玄甲軍有機可趁。
方原又問道,“甘統領,你對鄭軍戰力最為熟悉,這支奇襲隊需要多少人,才能一舉切斷三、四關之間鄭軍的互援?”
甘輝對鄭軍,玄甲軍的戰力是知根知底,出來說道,“方總督,這支奇襲隊的人數若太少,被兩關之間的鄭軍一夾擊,凶多吉少。要想確保一下切斷鄭軍之間的聯絡,奇襲隊的人數至少要在三千人。”
他又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奇襲最大的難點,是時辰根本來不及。這條山澗是仙霞關的水源所在,鄭軍每日黎明黃昏都要來來往往的取水造飯,而且還有哨崗監視。我們要突破神不知鬼不覺的突破監視,越過深澗,必須在入夜之後。”
“也就是說,從入夜到第二日黎明,只有四個時辰,我三千軍士要急行軍越過一、二十里的澗底,再從澗底攀登到山嶺之上。”
方原默然的點了點頭,以周全斌的老道,鄭軍的監視必然嚴密。短時內上去幾人、幾十人容易,上去數百,數千人就難了。三千軍士要越過澗底,再攀登上山嶺,四個時辰確實是個巨大的挑戰。
方原又向納吉問道,“一次能搭建多少藤條?”
納吉說道,“十條,但,一根藤條承受不住兩人,一次只能上一人。要輸送三千人上嶺,至少需要來回三百次,必然會被鄭軍察覺。”
方原默默計算了一下,平安的攀上一人至少也需要十分鐘,一小時只能上六十人,輸送三千人需要兩日的時間。來來往往的鄭軍怎麼可能察覺不到?除非個個都變成睜眼瞎!
要想趁夜偷襲,只有四個時辰的時間。扣去一、二十里澗底行軍需要一個半時辰,留給三千玄甲軍上嶺的時間,絕不能超過五個小時。再折算到每根藤條,必須一次性承受十個人的重量。
十個人是接近一千五百斤,這個重量顯然超出藤條的承受能力,若藤條斷裂,十個軍士的性命也就沒了。
方原突然靈光一閃,哈哈大笑著起身說道,“藤條自然是不行的,我有一種仙繩,一次性至少能上十人。”
納吉常年生活在山間,除非是十餘條藤條綁在一起,還從未見過能承受十個人的藤條。尋常的麻繩,也最多一人。
方原從淘寶上購買了十根尼龍登山繩,兩根合成一股,令力大無窮的甘輝先試一試拉力。
尋常的兩根藤條,甘輝是一拉而斷,卻不料這次吃盡了吃奶的氣力,也拉不斷這見所未見的繩子。
甘輝漲紅了臉,將尼龍繩還給了方原,“方總督,這繩子真是仙繩,我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