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鄭家的大決戰等同於一場數十萬級的滅國之戰,必須要做好各方充足的準備。
方原為了嚴保機密,不至於打草驚蛇,只召集景傑、秦展、赤古臺,還有水師大統領施琅這四個親信前來討論滅鄭之戰的籌備工作。
景傑準備十分的充分,掛上了浙南、福建的大地圖,以供探討軍情之用。
“老大,自古以來,攻打福建,就是海路、陸路兩條路線。”
景傑指著大地圖的海路說道,“海路是由浙江而下,攻陷福建境內第一大軍港,也是鄭家水師的老巢鎮海衛,還有福建第一大港泉州港。”
精於海戰,還有福建海情的施琅搖頭否決了,“若單從海路進軍,且不說水師能不能攻陷鎮海衛、泉州這些防禦能力極強的重要港口。縱然能攻陷,海船運輸能力畢竟有限,在全殲鄭家水師之前,一次性投放能用於陸戰作戰的兵力不超過五千人。再次返回運兵,往來一次至少需要十日。先行登陸的五千人在鄭軍絕對優勢兵力,火炮的猛攻之下,能不能守住陣地,等待下一次援軍的增援,並不樂觀。”
景傑也點了點頭,贊同了施琅的說法,“所以這次對鄭氏的總攻,必須海、陸並進。”
熟悉福建地形環境的施琅上前指著地圖上的福建說,“福建的地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要從陸地動用大規模軍團攻入福建,通常只有三條路可行。其中兩條小路在江西,一條路在浙江衢州府。若從江西繞行進入福建的話,至少要多行軍五百公里。這種繞道遠征,絕不利於大規模軍團的行軍。”
景傑介面說道,“而且江西眼下是左良玉的地盤,大軍團要深入江西腹地,必須與左良玉再次談判借道事宜,我擔心左良玉會獅子大開口。”
方原點了點頭說,“況且一派使者到左良玉那裡,所有的軍事計劃全都暴露了,非到萬不得已,就不必和聲名狼藉的左良玉打交道了吧!老五,從浙江通往福建唯一的行軍路線,是不是要過仙霞關?”
方原只知仙霞關之名,從未實地考察過,只能虛心的請教施琅。所有人當中,只有生於福建泉州的施琅最有發言權。
“這唯一的路線,就是仙霞嶺古道。”
施琅耐心的解釋說,“這條仙霞嶺古道長達百里,盤旋在仙霞嶺上,蜿蜒曲折,山高谷深,自古有云‘一人守險,千人不能上’。”
他詳細的地圖上比劃著行軍路線,“從衢州府進入仙霞古道的行軍路線,起點就是老大所說的仙霞關。”
“仙霞關其實不止一個關卡,全長十里路,共有四道關門,山嶺東北、西南各兩道關門。每道關門之間,由一條小石子路連線,地勢陡峭,攻城拔寨的利器重型火炮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攻城法子,逐一攻克關內的四道關門,才算是攻破了仙霞關。”
方原聽了是默然不語,他是知曉歷史的,攻破仙霞關難度之大,只需要看一看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取得的仙霞關大捷。日軍憑藉空中、大炮優勢,丟下一千條性命,仍在仙霞關前鎩羽而歸,便可知一二。
施琅繼續說道,“仙霞古道上的軍事要塞、關隘絕不止仙霞關。若攻破天險仙霞關後,再沿著仙霞嶺古道往南行軍二、三十里,就是可以駐紮重兵的軍事要塞二十八都軍鎮。二十八都軍鎮建在仙霞嶺的崇山峻嶺之中,地勢險要,四方關隘拱列,往西可以通向江西饒州。”
秦展好不容易找到說話的機會,介面彙報說,“據錦衣衛的探子回報,在二十八都軍鎮裡駐紮了鄭家的精銳五萬大軍,由鄭森親自駐守,練兵。”
方原再點了點頭,鄭森親自駐守之地,必然是緊要的軍事要塞。
施琅又說道,“從二十八都軍鎮再沿著仙霞古道往南行二、三十里,就是浙江、福建交界的一個重要關卡楓嶺關。只要突破了楓嶺關,便算徹底開啟福建的北大門,我軍可以長驅直入,直趨鄭芝龍所在的福州城。”
施琅已將仙霞關古道的行軍路線說得一清二楚,從仙霞關二十八都軍鎮楓嶺關。
決定福建歸屬的戰爭,就是這一條百里的仙霞嶺古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