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的大門緩緩升起,戰艦進了水寨,直接駛到了鉅艦之下。
方原等人乘坐的,是從鄭家繳獲的1000料福船,這已是鄭家最大的戰艦,但和眼前的鐵甲鉅艦比起來,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體積只有十分之一大小。
從外觀上看,戰艦全長五十丈,寬十二丈,高六丈。
船體覆蓋著一層銀白色的鐵甲,在陽光的照射下,燦燦生輝。
之前規劃的船體鐵甲是使用大明自產的鋼材,但根據鐵甲鉅艦總工程師沈茂在船塢現場的測量,鉅艦的重量早已超過之前的估算。
隨之而來的兩個嚴重問題就是,若船身全鋪設明朝的鐵甲,必須要加大密閉艙的空間;鉅艦前進所需要的動力,之前預估的三、四百個水手數,但真實的鉅艦一出來,三百個水手數量顯然不足,必須要四、五百的水手。
換句話說,需要同時加大密閉艙,還有水手艙的空間,船體之前設計的船艙顯然遠遠不足,必須要重新改建船艙的配置,要麼減少貨物艙的數量,要麼將四層甲板改成三層,減少鉅艦上的火炮數量,騰出空間來改建船艙。
無論是減少貨艙,還是減少火炮數量,方原都不願意,他能想到的法子就是放棄使用大明的銅鐵甲材。
明代無論熟鐵、生鐵、粗鋼的重量都遠遠高於穿越前,而且硬度、抗拉強度、屈服強度這些指標也是遠遠不及。換句話說,這個時代的鋼材既笨重又不堅硬,而且價格還十分昂貴。
方原選擇改為使用更輕巧,硬度更強,性價更高的鈦合金鋼材。如今打造出來的戰艦,重量比之前估算的少了四分之一,水手數量也不變,水手艙、密閉艙、貨物艙比例不變。
戰艦上八百火炮手,四百水手,還有三百最精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早已列隊成型,翹首以待,在等候最高統帥方原的檢閱。
方原一行人從放下的木梯登上了船,站在寬闊的甲板上,才能真正體會到鉅艦的龐大,單是巨大的甲板就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
因這艘鉅艦是風力、人力雙動力設定,所以甲板上聳立著十二根大桅帆,每一根高達五丈至八丈不等;桅帆的寬度三至四丈,使用從淘寶購買的綿綸絲作風帆。加上塗層的綿綸絲是最結實的布料,韌性和鋼絲一般無二,用這種堅固的風帆才能避免被海上的颶風撕裂。
因船帆巨大,單憑人力很難升起,方原特地在頂端安裝了五組滑輪裝置,大大的節省了人力,五、六人便能進行升帆。
鉅艦有四層甲板,採用的是甲廂式的結構,每一層甲板分左右安裝了四十個火炮架設點位,四層甲板總共架設了三百二十門大中型火炮。而且火炮架設全在遮風避雨的甲廂內,根本無懼風雨。
船首船尾還有兩個火炮陸基平臺,每個火炮路基平臺有二十個火炮架設點,能全方位無死角的炮轟靠近鉅艦的戰艦;還有五個不同方位,專供紅夷大炮等重炮的火炮架設點。
整個鉅艦裝載的火炮數量已達到驚人的三百八十門,全是各式各樣適用於海戰的中型快炮,超大型的,經過改裝的紅夷大炮。
在船首、船尾還各有一個大型船舵。
因要操控如此龐大戰艦的方向,尋常的木舵容易折斷。方原根據沈茂提供的尺寸,專門在淘寶上找商家定製了特種鋼和木質混合的船舵系統。從控制舵,到舵杆,再到舵葉,全都是由木質和特種鋼材混合製成,一舉解決了船舵堅固性的問題。
大型操作舵的直徑至少半丈有餘,需要三至五個舵手共同用力才能扳動使用。
甲板的前後,就是位於船首、船尾的兩個船樓。
船尾的船樓有三層高,是專門用於指揮作戰,召開軍事會議,還有艦長等高層軍官休息的地方。
船首的船樓只有兩層,上層設定了了望塔,下方有兩個大型水手艙。每個水手艙分為上下兩層,每一層則有左中中右四排,有房間四十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