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多爾袞結盟,共同聯軍入關,這個誘惑對方原是相當巨大。
再加上與周皇后、太子的水火不容,令方原是不甚其煩。
崇禎還在時,當然無須多慮;若崇禎一旦有了變故,太子坐上了皇帝寶座,眼下的有利形勢會急轉直下。
不得不說,多爾袞的建議,方原的內心難免生出蠢蠢欲動。
如此重大的抉擇,不止關係到方原本人的前程,更關係到整個玄甲軍的榮辱,本該與玄甲軍的兄弟們商議過後再做決定。但眼下方原的兄弟景傑、秦展,還有一眾高層將領都不在,身邊只有赤古臺這個只知道沙場衝鋒的蒙古漢子,問他這些軍政大略等於是對牛彈琴。
眼下時間倉促,根本容不得方原繼續猶豫不決,必須乾綱獨斷的做出一個重大的選擇。
在他的腦海裡,崇禎、坤興、柳如是、小苑、景傑、秦展、朱慈煥、周皇后、太子諸人一一閃過......
良久,方原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還是家國大義佔了上風,若放任滿清入關,縱然最後能驅逐韃虜,還我漢家河山,整個中國大地必然陷入持久的戰亂,生靈塗炭中。
漢家江山、子女要承受這種沉痛的代價,想一想都令方原覺得不寒而慄。
方原深噓口氣,搖了搖頭說,“睿親王,我思來想去,還是更喜歡明朝的公主,對不住了!”
他委婉的拒絕了與多爾袞結盟,雙方平分天下的提議。
多爾袞微覺意外,愕然問道,“方總督,成大事者,切不可瞻前顧後,成就霸業的機會稍縱即逝,你真的考慮清楚了?”
方原既然下了決心,便拋開了所有疑慮,“睿親王,我方原不是洪承疇,范文程之流,自當以大義為先。”
多爾袞沉思了一會,雙眼一抹精光閃過,淡淡的說,“方總督,既然這個交易談不妥,我們再談下一個交易。”
方原點頭說,“好,我洗耳恭聽。”
多爾袞沉聲說,“方總督,這筆交易就是,你交出扣押的人質,我放你們過東寧衛,之後我們再戰場上一決勝負!”
這個條件才是方原真正想來談的。
皇太極的策略是一目瞭然,故意吊在方原身後卻不決戰,而是一步步逼迫玄甲鐵騎南下東寧衛。與此同時,他派出多爾袞前來扼守這個南下的要塞,顯然是為了借刀殺人,令方原的玄甲鐵騎與多爾袞、多鐸的兩白旗火併,他在背後坐收漁翁之利。
若多爾袞敢放任在滿清腹地大肆搗亂的方原平安越過東寧衛,皇太極自會在名義上獲得其他諸旗的支援,以失職懲處多爾袞,趁機削弱兩白旗的勢力,以確保在他過世後,滿清皇位還能落在兒子手裡。
多爾袞也是個老狐狸,皇太極的算計他是心知肚明。以他對玄甲鐵騎戰力的評估,要強行火併方原,至少要準備損失兩白旗四十個以上的牛錄。這麼大的兵力損失,已足以令兩白旗失去皇位的爭奪權。
所以多爾袞才會邀請方原深夜前來密談,先提出對他最有利的交易,就是趁機聯合方原暗算了皇太極,再由他登上皇位。
若這個交易談不成,還有備選的一筆交易,那就是隻要方原交出扣押的人質,便各走各路。奪回這些重要人質的多爾袞,就能贏得大部分老滿貴族的軍心、民心,在皇族的聲望肯定與日俱增。
而皇太極作為最高決策者,今次因出兵寧遠城,竟連舊都赫圖阿拉都丟了,威望可說是一落千丈。
在滿清入關之前,雖經過皇太極十餘年的中央集權,但皇權還遠未鞏固,一般軍國大事都是八旗共議制度。經此一役,皇太極、多爾袞的聲望是此消彼長,多爾袞便有足夠的威望回擊皇太極一系。
方原的目的只是想突圍南下,這些老滿貴族的人質留在手中,其實全無用處,多爾袞早算計得明白,這筆交易,由不得方原不同意。
方原聽了多爾袞的建議,正合他的心意,他帶著這麼多人質南下,也就是抱著這個心思,這筆雙贏的交易真是有的做,便呵呵一笑,“睿親王,這話是說到我心坎裡去了,你我都是成大事的,就不必婆婆媽媽。只要睿親王容我軍過了東寧衛南行一百里,我只留下三十個人質,餘下全還給睿親王。”
他留下三十個人質是為了回朝去獻俘的,大部分人質就交還給了多爾袞,也就不差這區區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