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南一中鼓勵寄宿,但也不是那種強制性要求寄宿的學校。學校提供宿舍給哪些家離的較遠的學生或者是希望能住宿的學生。
學校既然有住宿樓,自然也該有食堂。不過學校食堂的味道,嗯,也應該可想而知。就和一般的學校的食堂一樣,詹南一中的食堂並沒有因為它是重點中學就味道好了一星半點,雖然這兩者之間似乎本來應該也沒什麼關係。
聽蘇悅所說,石城裡的幾所高中裡,食堂味道最好的應該是那所唯一一所如今還在市中心矗立的學校,叫作雅郡中學。雅郡中學毗鄰石城裡最大,也是最繁華的一條小吃一條街兼步行街。
不過好在學校的位置雖然不在市中心,但也不算特別偏僻,商業也還算發達。
也就是說,和很多學校一樣,詹南一中除了自己學校外包的食堂,還有一條自發形成的,類似小吃一條街的街道。詹南一中的南門正對一個小區,一般從正門進入小區的話,總能看到幾家飯館、餐廳、便利店。這條街靠著學校,餐飲行業自然更加發達。
畢竟,一般的學校周圍最多的鋪子就是飯館、餐廳、補習班。
詹南一中有不少老師都在這裡或是暫時租用或是乾脆就買了一套房子用於平時帶補習班,家裡的比較遠的偶爾也能住在這裡,以後不用了還能拿來出租,簡直是一本萬利啊。雖然成本有點高就是了。
補習班的事兒蔣可也知道一點,蔣可可沒有那種
高中三年一定不要上補習班的那種硬氣的想法。現在就多瞭解一下,也可以以後備用嘛。
其實詹南一中原本是在市中心的。只不過石城的城市規劃要求要把所有的大學,高中學校都往郊區遷。據說似乎是可以藉此促進城市發展。
蘇悅和蔣可的午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小吃街解決的。剛開始中午留校時的前三個月,以蔣可的性格,自然都是在學校食堂裡吃的。但自從摸透了這裡後,又有蘇悅這個“老油條“帶領,蔣可也就漸漸不在學校的食堂裡用餐,折磨自己的胃口了。
前面說過,沈曼一開始的廚藝也不是很好,是自從蔣可的父親走了之後,為了女兒,沈曼才開始苦練廚藝。但即使是沈曼的廚藝最差的時候,都比學校的食堂好上不少。
雖然學校的領導經常會強調食堂的菜比外面的乾淨、衛生,用的油更比外面的餐館達標。但在蔣可看來也不見盡然。她親眼見過一個她的的同學在食堂的快餐飯裡吃出了蟲子,那個同學從此以後,都沒有在食堂吃過,平時,她也在班裡沒少宣揚這件事兒。因為這位同學的大肆宣揚,蔣可他們班的同學都不怎麼樂意在食堂裡吃飯。蔣可自然也不例外,加之又有蘇悅這個老革命的引導,很快蔣可就建立了自己的美食地圖。
大概,每個學校的學生都在自己心裡有自己學校的美食地圖。但融合了個人特點和地域特色的美食地圖,也不能拯救蔣可一到中午就絞盡腦汁的思考:中午到底該吃什麼?
小吃街裡的美食,最多也就十來二十家餐館,就算算上一些流動的小鋪子,也不會超過30家店。蔣可不是很喜歡去那些流動的攤點,但不得不承認那些流動的攤點其實大都味道不錯。但將可向來比較惜命,他覺得衛生比口味更重要。
可蔣可作為學生,一年需要有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裡都待在學校。也就是說,蔣可需要在學校裡解決二百七十多天的午飯。就算是每天換一種也早就膩味了。何況,每個人的口味都有偏好,這三十多家店鋪裡,蔣可只喜歡其中的三家而已。可是三家也不能天天去,這好東西吃多了也就膩味了。
別看蔣可的父親是一個警察,讓人聯想到對做飯一竅不通的漢子。其實,蔣可的父親做的一手好。當年,蔣可的父親追沈曼的時候,這一手好廚藝可能也加分不少。蔣可從小被蔣可的父親如珠似玉的養大,也養成了挑嘴的習慣,豆漿不喝鹹的,粽子不吃甜的,不喜歡油重的,鹽重的,雞蛋不吃蛋黃,蔥薑蒜任何一種都不吃,不吃蘿蔔,尤其是白蘿蔔,還不是很能吃辣。
蔣可的挑嘴倒不是指一點都不能碰,只是不喜歡而已,除了是真的吃不了辣之外,其他都是可以克服的,就像軍隊裡的伙食,蔣可每天都是可以適應的。但既然在學校有這個條件,將可又何必委屈自己呢?
所以每到中午,蔣可最煩的,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就是這個問題,每天都要考慮自己應該吃什麼?
蔣可也試過在小吃街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一家一家按著順序吃。但大部分的店都沒辦法讓蔣可滿意,所以蔣可很快就放棄了。
當然。等想好了中午自己要吃什麼?中午剩下的時間就不需要在糾結了。也沒有那麼多時間糾結,中午的時間,其實很短暫的。
蔣可吃飯的時候可以和蘇月談天說地。不知道為什麼呢,和別人在一起時,蔣可就能一直低著頭,可以在自己的鞋尖上看出一朵花來。但蔣可只要與蘇悅在一起,就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這還是蔣可加剋制以後的結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她們實在是太合拍了,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想要做什麼,一個抬頭就知道對方想要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