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林曉偉和孫明還有李宇他們在地球上的時候,那也是進行過這方面的訓練。要不然的話,他們三個人來到這個空間站,那第一天就只能是餓肚子了。
可就算是這樣,林曉偉和孫明還有李宇他們三個人的第一頓飯,那也是隻能用啼笑皆非來形容了。
三個人吃了這一頓飯,感覺象是工作了一天一樣。特別是喝水的時候,感覺是特別的費勁。雖然用了特殊的奶瓶,可想要把奶瓶裡面的水吸到嘴裡,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在太空中是沒有重力的。瓶子裡面的水,在比較多的時候,還可以正常吮吸。可是當瓶子裡面的水比較少時,想要吸到它們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這少量的水,開始在瓶子裡面漂浮起來。想要吸到它們,也是不大容易的。
可是有時候,吃東西,也是一件非常的意思的事情。象是吃麵包這樣的食物的時候,也可以讓麵包漂浮在空中,然後用嘴去咬它。這樣吃東西,就象是做遊戲一樣,讓人感覺特別有意思。
不過,除了吃飯比較麻煩外,洗臉刷牙上廁所都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
太空是個充滿魅力的神奇世界,在太空的生活更是個充滿魅力、令人好奇的神奇話題。
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大不相同,那裡沒有空氣,沒有重力,充滿危險的太空輻射。當然在封閉的空間站或太空梭艙內,有足夠的空氣供你呼吸,良好的航天器遮蔽材料可以有效地擋住太空輻射,只是“失重”會給生活帶來一些麻煩。
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式去太空生活,那肯定會鬧出很多大笑話。比如吃飯,你端著一碗米飯,那飯會一粒粒飄滿你的座艙,你張著嘴可能一粒也吃不著;而你閉上嘴時,飯粒卻可能飄進你的鼻孔嗆你個半死。你想躺在床上睡個舒服覺,可是你會發現太空中找不到上下的界限,“躺”和“站”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宇航員的食物豐富多彩,從最初的十幾種已經發展到了100多種。宇航員每天一般吃4頓飯,一週之內的食譜不重複。有人以為宇航員的食品都是做成牙膏狀的擠著吃,肯定很乏味,其實這是早期宇航員的狀況,現在早已今非昔比了。
現在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吃到香腸餡餅、辣味烤魚,豆豉肉湯、餅乾、巧克力、酸奶、果脯、果汁等各種各樣的佳餚,美國宇航員甚至可以喝到他們愛喝的可口可樂。不過,宇航員吃飯並不能隨心所欲。他們必須按地面營養師為他們配製好的食譜用餐。
美國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吃飯時,先把標有第幾天第幾頓字樣的塑膠袋從食品櫃中取出。每個塑膠袋裡裝有7種食品,供一名宇航員食用。太空食品均為脫水食品,臨吃前可把食物放入一個碗形的容器中,再用注射器將一定數量的水注進容器,然後再放進烤箱裡加熱。一頓飯不超過半小時就可以“做”好。
太空餐桌是特製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盤等餐具,桌上裝有水冷卻器和加熱器。吃飯時,宇航員必須先把腳固定在地板上,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飄動。面對擺在餐桌上的飯菜,你千萬不要著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夾飯、張嘴、咀嚼一連串動作的協調。
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裡飄出去;夾飯、夾菜要果斷,夾就要夾準、夾住,最好不要在碗裡亂撥拉,以免飯菜飄走,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飯菜夾住後,張嘴要快,閉嘴也要快,因為即使是放到嘴裡的食物,不閉嘴它也會“飛”走;咀嚼時節奏要放慢,細嚼慢嚥利於消化,還可以減少體內廢氣的產生和排洩,避免宇航員生活環境的汙染。
有些人最喜歡在吃飯時聊天神侃,而在太空吃飯最忌諱的就是邊吃邊說。邊吃邊說會使嘴裡嚼碎的食物碎末飛出嘴外,飄在餐廳或生活艙裡,宇航員稍不注意吸進鼻腔就容易嗆到肺裡發生危險。
儘管太空食品供應充足,花樣齊全,營養豐富,但宇航員卻普遍抱怨在天上吃飯吃不出味道。科學家分析,原因可能不在食品本身,而是太空環境引起宇航員的味覺失調。
如失重使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影響味覺,或者因為看不到食物的顏色、聞不到食物的氣味而影響味覺。美籍華人宇航員王贛駿乘太空梭上天時,為了使他能有個好胃口,他的太太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炒羊肉。這道食品被命名為“王太太炒羊肉”。
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的的確確是“糊塗覺”,其表現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異。黑白不分,是說宇航員在天上繞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繞地球一圈的時間而定。有時24小時內日出日落交替許多次,宇航員無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只好機械地按鐘點安排工作和睡覺。
睡姿奇異是說,宇航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覺。在地球重力環境,人們習慣於把地心引力的方向定為“下”,把“天”的方向定為“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腳踩大地,頭頂藍天”。
可是到了失重的環境裡,人們失去了“上”“下”的參照座標,腳踩不到地,四周全是天,你根本分不清上、下,因此,睡覺也就沒有了“平躺”一說。
由於無論站著、躺著,還是趴著都可以入睡,所以宇航員睡覺可以飄在太空艙裡睡,掛在牆上睡,綁在床上睡,也可以吊在樑上睡,靠在桌邊睡。
不過大多數宇航員不習慣飄蕩著睡。一旦從飄浮睡眠中醒來,他們會產生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為了獲得安全感,宇航員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牆壁上的睡袋裡,睡袋拉緊後能給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使人消除那種飄飄欲墜的恐慌感。
有人睡覺習慣把手或腿放在被子外面。這在地面上看來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在太空環境裡,卻是很危險的。太空失重,睡眠中人的四肢會不受軀幹支配而四處飄動。一名前蘇聯宇航員有一次把手臂放在睡袋外睡覺,醒來後突然發現有兩隻大手向他臉上飄來,嚇了他一大跳。原來這飄動的兩隻大手正是他自己的手。
嚇一跳還是小事,如果宇航員睡著後,失控的“自由”之手、“自由”之腳萬一無意中碰到了什麼開關、什麼儀器,那太空艙的安全、宇航員的生命豈不成了大問題?所以,在太空中睡覺,千萬注意把手、腳放進睡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