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莫裡斯·格林,美國;
第四道,羅納德·波農,法國;
第五道,賈斯汀·加特林,美國;
第六道,蘇祖,中國;
第七道,達雷爾布朗,千里達及托巴哥;
第八道,馬龍德文尼什,英國;
“on r arks!”
熟悉的國際口令聲響起!
蘇祖平整了下情緒,緩緩地走上了起跑器。
在賽前跑道準備的這一段時間,他已然看到了博杜安國王體育場的觀眾席上,竟然有大面的五星紅旗飄動。
這些應當都是當地的留學生或者華人華僑得知他前來參賽後,出現在現場給他加油的。
在他取得世錦賽100米、200米冠軍之後,他在歐洲這個本身田徑專案還算熱門的區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唯一破10秒大關的中國短跑選手,一身紅色短跑服在賽道上永遠鮮明。
離開了賽場和訓練場有一週多的時間,再次走上起跑線,蘇祖沒有半分的不適,反而隱隱有些興奮。
盡管他此時系統內的負面狀態有些疲勞項還未緩解,但他還是很期待著自己在黃金聯賽的第一次登場。
跑,已經成為了融入到血液骨髓中的本能。
俯身,低頭,虎口朝外,雙手手指壓在起跑線前的塑膠跑道上。
四周的嘈雜聲褪去,目標只有前方的終點線!
“set!”
啪!
發令槍聲響起。
幾乎一瞬間,蹬踏起跑器,快速擺臂,賽場上,所有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場上所有選手的動作。
在經典短跑理論中,像莫裡斯格林的短跑技術一直是被認為比較完美的,擁有出眾的力量,有力的鞭打蹬伸能力,超強的步頻,這是壯漢的跑法。
而像鮑威爾的跑法則是以來他無人能及的核心力量,採用一種大步幅低步頻的起跑動作。
而賈斯汀加特林的跑法也很奇異,他的大小腿鞭打動作和其他人不一樣,小腿在地面上一彈一彈的,在加速階段他會有意地控制住自己的奔跑強度,降低到九成左右,以獲取更多的體能餘量以供自己在六十米後有更多的速度耐力,在途中跑階段,加特林也有意將自己的重心壓低,上身向前湧,這和那種常見的挺直上身騰空有力的姿勢很不一樣,他彷彿在地上跨大步子,而且加特林的大小腿折疊程度很低,這也和那種大小腿緊緊折疊的其他運動員形成對比,估計這種折疊是一種代償性動作。加特林的送髖技術也非常出色,跑起來大步流星,貼地飛行。
簡單的形容鮑威爾的跑姿像是淩波微步,加特林的則是貼地飛行。
蘇祖的跑法和加特林有一定的類似的地方,在100米和200米專案,蘇祖加速的奔跑強度都會有所控制,尤其是在200米的時候,蘇祖都控制體能,以供自己在中後半程能夠獲得更多的速度耐力。
而在100米中,蘇祖在這方面做的會相對較少,蘇祖現在的百米加速會比較迅猛,留的餘量不會太多,這是因為他在百米上速度保持能力基本夠。
所有選手的起跑之後,前三十米,加速階段,蘇祖和莫裡斯格林就跑道了前面的位置,這是起跑反應時間,和加速帶來的快速沖刺。
四十米,進入途中跑的高速階段,蘇祖的速度依舊能夠穩住,並不斷提高,他還沒有到個人速度最高點。
而此時莫裡斯格林速度已經漸漸降了下去。這不是他的跑法有問題,而是莫裡斯格林在這個年齡段,他確實已經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