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說好啊,和我的紅薯比一比,看誰的產量高。
老爺子就是豪氣。這個年齡還不服輸,高興了也要整個伶仃大醉。
他還真想比較一下這廣州找到的番薯和探險隊帶回來的番薯究竟有何不同。
趙曉兵吃了酒回到家裡,讓瑩瑩將茶端到桂花樹下,很愜意地把腿放上石桌子享受斑駁的陽光。
瑩瑩見狀,說他哪裡有官人的樣子。
他說自己本來就是個散鴨子,別打擾他做夢,隨即就閉上了眼睛。
李興志趕回來了,易山說他終於想起回來給祖先人燒香上墳了。
他傻乎乎的笑著說不是都忙嘛。
易山問他隊伍還缺啥裝備?
他說現在啥都不缺,又啥都缺。
易山罵了一句滾犢子,說了等於沒說。
趙曉兵分析了一下,總的來看,比起前朝的軍隊,新宋軍都是進了一大步。
無論哪裡的部隊裝備都好了幾倍,當然是不缺了。
但是若進軍大漠,要說保障到位,那就差的多了,是不是?
李興志趕忙點頭,說他就是這個意思。
易山想了一下,覺得現在時間很緊迫了,要想做點什麼有用的也來不及,不如學學二戰時的蘇軍,給戰士們準備一床薄棉被。
李興志曉得啥二戰呢,傻兮兮的聽著易山講解。
他描述起那個斜跨在士兵身上的棉袋子來。
當下我軍要深入敵境,那種天寒地凍的極寒天氣非常考驗人的意志了。
但是光有意志還是遠遠不夠的。
趙曉兵說突擊集團考慮一人雙馬,可以竟可能多的馱運點物資,就給他們做一床多功能的棉被。
這被子橫著豎著多縫幾道線,士兵若是衣服不夠可以現場切割來做鞋子,護手,護腿保暖。邊說邊畫圖講解,三人合計著,不一會兒便定了下來。
易山說三萬人,就讓他們帶上三百門炮去,可別弄丟了。
趙曉兵說別下這個死命令,他覺得那是孤軍深入,沒有炮兵掩護,只靠血肉衝鋒他捨不得,哪怕炮丟了也要讓他們帶上。
易山認為馱架也要再設計,馬兒長距離託運磨壞了皮毛一樣的是損失,會跑不起來的。
只帶六零口徑的小型迫擊|炮,大型的笨重了,不便於部隊機動。
趙曉兵叫李興志去找歐家老人探討一下,可能只有現場改進了,幾千匹馱馬也需要加厚馱架墊子。
易山讓這邊多生產些薄棉被,拿過去讓他們切割來使用。
一盤算下來,又覺得只是羅城被服廠怕來不及了。
李興志說立即密信令漢中和關中的被服廠加工。
易山說保暖的問題解決了,武器防凍的問題如何處置?
炮和步槍都不許沾水,打油了,就是潤滑的猛火油怕都會被凍著,朝鮮戰場上就有槍栓拉不開的問題。
零下幾十度啊,啥子都凍住了。
易山指著李興志叫記住回去交代,出發時要將武器擦拭乾淨,休息時間要活動武器,別凍住還不知道。
接敵後就只有乾瞪眼了。?
喜歡華夏一家請大家收藏:()華夏一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