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說這是他的事情,怎麼也得下來看著。
趙曉兵正好將全國道路建設的事情給他說了,讓他細細的謀劃。
老吳認真地聽著,覺得十分重要,點頭答應。
他笑著說上次謀劃交郵局,做好之後交給社會部了,這次我們好好謀劃一個局來自己做。
老吳樂呵呵的說都是朝廷的事,無所謂誰來做,他手裡還有修造局和路橋局呢,都是響噹噹的。
趙曉兵對老吳的姿態很滿意。
人就是要這樣,無所謂得與失,才活得才輕鬆又年輕。
他給老吳交流,有一個對全國大型城市的思考,要在五萬人以上的大城市設立環境規範局,修造部下面設立環規總局。
專管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與維修,街道商鋪、店招規範和違法建築等等城市問題。
用工呢,就把城市裡的困難戶,沒有技術的老人,乞丐用起來,既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又規範、美化了城市環境。
他現在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丐幫弟子東一個西一個的。
成都算是好的了,那牆角兒依然是乞丐扎堆的地方。
有了相對固定的工作,解決了吃飯的問題,誰還願意做乞丐露宿街頭?
除非這種人是腦子有問題,或者是以做乞丐為掩護行不可告人的秘密?
老吳聽了,覺得是個好主意,各地也是有一些相關的機構、組織在做,但是沒有像趙曉兵說的那麼系統、規範。
若是朝廷統一起來做,效果肯定好上十倍,只是會增加財稅負擔咯。
他說不怕,這年頭新朝廷做了那麼多事情為啥還是不缺錢?
日子還越過越好?
一方面是選擇的專案對路,另一方面其實花錢,也是在創造財富。
他給老吳講,朝廷把錢發給工人,工人勞動創造了財富,領到的錢拿去買米。買油的又產生了稅賦。
商家收到錢後再去進貨,貨主還要給國家創造稅賦。
同時,成立起這個機構以後,再有警備隊、聯防隊的配合,將違法亂建的問題一併解決了,就不但做了事情,還會獲得收益。
管好那些城市土地,就是最大的收益。
老吳聽著聽著迷迷糊糊的入網了,笑呵呵地說趙二哥高見,回去就謀劃。
次日,還是沒出氣,老吳拖著他去看造紙。
白沫江上的造紙是很有名氣的,畢竟是靠近成都嘛,使用量大了去。
僅僅是當下發行的《新宋旬報》,消耗的紙張就不少,這張報紙目前已經覆蓋整個新宋全國,甚至被來往的商人帶到船上,漂洋過海了。
再加上印刷機的不斷改進,各行各業的用紙量越來越大。
邛州的造紙業自然發達了。
老百姓在造紙上嚐到了甜頭,感激祖師爺蔡倫,還擇地依山為祖師爺塑了神像,供來往的人們頂禮膜拜呢。
但是,他一路上看到的的造紙作坊都是建在溪水邊上,造紙的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匯聚起來後大河上就是一陣陣的白沫飄過。
難怪要叫白沫江了。
趙曉兵給建國講,要求這些沿岸的造紙坊必須進行整改,再不許廢水直接排入河道了。
特別是那些新建的廠和擴大產能的作坊必須管起來,朝廷可以幫助他們貸款,羅城研究院還可以給他們製造新式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