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是計劃和工部一起修葺河道,助農增收,涉及面廣,重點是在城內結合防洪疏通渠道。
涉及到工部了,趙曉兵得說一說,他認為得全面檢查一遍永康軍水利設施,這裡是成都農民種地的用水保證,必須重視了。
而李植就覺得年年都是那樣的,無多大必要嘛。
幸虧丁輔在成都呆的久,知道魚嘴,寶瓶口的重要性。這幾年臨安朝廷加大了川蜀的稅賦,都有些年份沒有維修了,他自己站出來發言要幹。
王翎這個提議比較輕鬆的透過了。
接著是軍工部曹友聞提議向南繼續用兵。
這個重要議題卻遭到趙言吶、丁輔和李植的強烈反對,還說有向南的不如向北向東收復失地,這讓老曹陷入兩難境地,他面有難色地看向趙曉兵了。
趙曉兵喝了口茶不緊不慢地解釋道:“當下蒙軍強大,而我新宋還主要是步兵,騎兵雖有卻都是初建,戰力尚弱。
新宋的騎兵與西蕃接戰練手尚可,優勢明顯。若要與蒙軍正面硬鋼,還需要歷練,舊制騎兵的武器更換還要兩年左右才能完成。
而東面均為大宋舊部,同飲一江水,如何使得刀兵相見。需待些時日他們醒轉,我們強大了自然歸附。”
老曹見他停下來又開始補充道:“若我等不打通南面,一是西蕃有事不能快速支援,二是大江被截斷無法通商貿易,蜀錦都賣不出去,百姓苦也。”
如此下來,王翎率先表示同意,趙言吶也接著表態同意。
李植和丁輔最後才表態同意,但是要求要控制戰爭規模,不能將新宋陷入泥潭了。
這時他們受到統一西蕃的影響發出的擔憂。當時確實很炫,若是胡勇軍在尼池戰敗,拿成都就麻煩了。
接下來刑部趙言吶提議修改律法,主要是刪除皇家特權和修改世襲王公大臣的權利,沒有皇帝還留這些來幹啥。
大家自然都沒有意見,只是李植和丁輔都看著小公主,有點遺憾地說沒有了官家,內心很痛。
趙曉兵建議刑部廣泛徵求耆老宗親和普通百姓的意見制定新宋的基本法典,修改律法,逐步將各項專業法律制定,完善起來,使之更有利於生產發展,商貿流通,加大貪墨懲處力度,提振官場清明度。
第四個是禮部提出的今年秋的科考,小公主代李植嘩啦嘩啦闡述了一大通。
不外乎還是文考和武考,依然是重文輕武,這是前朝通病。
曹友聞嚐到了科學技術強軍的甜頭,提出了改革方向,王翎也支援。趙言吶不開腔,兩個老傢伙把眼光投向了他。
趙曉兵說諸子有百家,百家爭鳴才是社會好風氣,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他建議這次禮部可以適當做些改革,比如加入科學技術的內容,適當進行分科,不單單以文章治國選人才。
他覺得不能說的太多了,引個方向即可,不然,他擔心萬一老人們面子上吃不住,撂挑子不幹了,這個內閣不是垮掉逑。?
喜歡華夏一家請大家收藏:()華夏一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