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靠在趙曉兵肩上,說他護著弟弟了。
他說沒有,是她弟弟自己努力得來的。他叫她回羅城去待產,她不,就要在漢中陪他。
趙曉兵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通,勸她去馬湖,雙雙那裡生產,還可以照顧她爹爹,這才把青青說動。
五日後,兩人回到漢中,府裡有漢中情報處,早就知道他們要回來,已經將住房收拾的乾乾淨淨,兩人在漢中好好休息了三天。
沒有了邊地、戰爭的威脅,睡眠質量特別高。
見過通判和馬文彬之後,趙曉兵處理完事務,和青青繼續往利州去,到了大安兵站再順江而下,兩日時間便見到曹友聞了。
青青去和他夫人說話,他們倆則吃酒喝茶。
老曹對他說:“朝廷果然要向北出擊,指令制置司出兵策應。”
“將軍如何打算?”
“某與哥兒齊出動,十萬兵馬蕩平敵寇。”
“萬萬不可。小將前面說過,出函谷關就食於敵乃送死。千萬不可。崤函道上無糧草,道路也沒有維修,小將欲用此地鏖戰北蠻也,絕無出擊之機。”
“那又如何處之?”老曹不按他態度如此堅決,見沒說動,心裡已有不爽。
他說:“小將前面說了,三京之地以無我駐紮之根基,若盲目開戰,必敗,空耗國力也。千里躍進,糧草不濟,且後無支撐,一旦被圍,兵自散也。”
老曹說:“只是我等如何回覆臨安?朝中雲官家已親政,肱骨大臣齊心,已是自信滿滿,志在必得也。”
趙曉兵聽了,禁不住笑起來,臨安定是見關中如此易得,那三京迴歸大宋也是指日可待,出兵成了必然。
“笑甚?”老曹有點不高興了。
“小將以為官家得了關中,不會再興兵。卻是搞反了。此次他定然會強令出兵的。步兵不去,可去騎兵,將軍親領騎兵出擊,不為爭地奪城,只為回應官家,自保應無慮。”
他接著再說:“此戰必敗,北蠻必然叩關,小將需做防守,東函谷關糧草就全數與將軍排程,小將再行籌集。”
老曹問他:“哥兒不出一兵一卒?”
“步兵去必然送死,小將明明曉得,怎會叫自家兄弟赴死?倘若小將抽了關中兵力,北蠻自河套而下,小將拿啥抵擋。若北蠻擊垮關中防線,長驅漢中,則小將追隨將軍多年織就之蜀口防線陷於崩潰也。”趙曉兵也不管他高不高興,直說開了。
老曹問他:“哥兒十萬雄兵,也抽不出一萬兩萬?”
“十萬只是個虛數,撒在這茫茫大地如米粒不見,將軍當曉得新軍訓練如何,軍械又如何?即使去得一萬兩萬,也是耗費軍糧,增加負擔。”
“罷了,某帶騎兵出擊。”老曹很不高興地說。
趙曉兵說:“將軍出函谷關,敵必重兵斷歸途,若敗則退向襄陽,掩護東來之兵緩去,減少損失也。”
曹友聞眉頭間擰成了川字,一句話也不說。
他趙曉兵連退路都給人家想好了,如何高興得起來。
兩人草草結束了談話,回房休息。
青青見他情緒不佳,心事重重,乖巧的像小貓一樣陪著他。
次日,兩人在利州城遊了一圈,沒得興志,耍起來也不爽,回屋後趙曉兵奮筆疾書,給易山寫信。
洋洋灑灑幾大篇紙將這邊的情況說透了,叫青青貼身帶著,千萬小心,親自送給易山師傅。
他預感到岷江軍和朝廷的蜜月期已經結束,好日子快到頭了。
第二天,回羅城的旅長們到了利州,趙曉兵不讓停留,讓他們保護著青青直下閬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