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趙曉兵分別與馬踏,五通,平安,毛家寺等十二個鄉的都保談話,瞭解各鄉的人口,經濟資源等情況。
中午吃過飯人員到齊,他召集召開了犍為東北部社會管理工作會。
第一次搭建起鄉級機構。由鄉長,就是都保或者總都保擔任,副鄉長、治保主任和文書組成的架構。
第一次提出了駐鄉工作隊概念。由部隊教員擔任工作組組長,羅城選出各鄉鄉長助理掛職,加入部隊醫護兵,組成十人的工作隊赴各鄉清理戶籍,田產,發展生產,幫助百姓治病解難,發動百姓參軍,加入聯防隊等等工作。
第一次提出各鄉將建立鄉公所,以鄉公所為中心慢慢發展,形成集鎮。
參會都保們聽了,有的瞪大了眼睛,有的異常興奮,有的表情複雜。
趙曉兵沒有管他們如何反應,只是告訴他們,三天後工作隊要到位,務必配合好。
次日,趙曉兵把李都保和方員外喊到一起安排二龍巖開鹽井辦廠的事宜,叫方圓外任廠長,組織開展二龍巖製鹽。
剛說完,執勤士兵就報告縣尉來了,他倆出門迎接到縣尉,還有嘉州通判魏忠一起去真虛觀看刀。
易山指揮一連士兵操練給他們看,大刀耍起來如行雲流水,一遍銀光,弓弩更是輕鬆上弦,百步穿楊,魏忠上前親自操刀對砍,果然優於大宋軍標配的雁翎刀,再看到那羅城弓更是愛不釋手。
通判問他多少錢,趙曉兵告訴他,都是收集精鐵再冶煉,工匠千錘百煉而成,一把刀需三兩銀子,一架羅城弓需三十兩紋銀,還特別說明是學了韓世忠的克敵弓製成的。
魏忠給他講,是代邊關守軍曹大人採買,只能給交子幣,三十貫錢一把刀,三百貫錢一張弓,帶上五十隻箭。
趙曉兵看著縣尉面帶難色,縣尉說回去再從軍器庫裡挑些稱心的送與他。
他無話可講了,就對縣尉大人道:“近日羅城周邊也算太平,既是邊關需要,便將戰士手上傢伙收起來由大人帶走。亦不耽誤軍情。”
他立馬叫易山將戰士手裡的弓、箭矢收齊一百套套,大刀一百把裝車讓通判帶走。
兩位大人吃完飯也不耽誤,直接往回走,趙曉兵也不留,只是又把自己的牛車連帶十壇羅城玉液送與了通判。
送走客人,趙曉兵和李都保、易山一起研究工作隊事宜,要他們馬上落實,明天上午開動員大會,完了直接去各個鄉。
晚上,易山和趙曉兵樹下喝茶說道:“刀和弓弩賣出去會不會洩露。”
“早就洩露了,只不過是看對方怎麼考慮。一件東西只要面世,就沒有不被人知的可能。蒙古人暫時還認識不到它們的作用,朝廷官員覺得稀奇,但是費錢的事情他們很少幹。他們的錢要花在議和上。”趙曉兵說道。
“那川交子和現銀差距那麼大,你不爭一下?虧了起碼上萬貫錢。”易山有點遺憾地說。
趙曉兵說:“邊關曹大人是哪一個?如果是曹友聞還是值得的,歷史上他在陽平關戰死,為國捐軀了。”
“願意出高價買好武器,還算是真武將。你沒有看到好多人都在喝兵血呢。”
“那你手裡少了一百套裝備,不是要徒手打仗了?”趙曉兵笑道。
“早就讓老穆多做了二百套在那裡放起了。”易山得意洋洋地說:“他們前腳走,後腳兄弟們就換上新的了,質量更好,重量更輕。還真有你的,利用水力鍛壓加工,工匠輕鬆了許多不說,質量還提高了好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