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遠在趙曉兵的啟發下,指導村裡做竹器的老農用厚竹片、豬鬃製成了牙刷,立即在部隊配發,很受歡迎。
趙曉兵建議再精工製作,增加舒適度後組織村裡老人大量生產外銷。
研究所根據趙曉兵關於肥皂、香皂,牙粉的描述文稿進一步公關,正在研發。
流民開荒藉助蓄力進度很快,趙曉兵還結合後世見過的犁,耙,鏟,鋤頭和山鋤對農具進行改進,有精鐵的加持,事半功倍。
已經開墾出水田五千畝,旱地三千畝,梯田兩千畝。他在各個生產隊引入獎勵機制,在比質量,比速度,比和諧“三比”中評選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頒獎。充分發揮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優勢,效果明顯。
他娘又送來三百套軍裝,新軍,聯防隊員都穿上,只是為了區別,聯防隊員沒有帽子,穆桐還跑來纏著趙曉兵要呢。
現在走在街上,冷不丁就見著個當兵的,不是新軍士兵肯定就是聯防隊員。
改進後的軍裝更顯軍人氣質,連那些沒有當兵的年輕人都夢想得到一套呢。
趙曉兵讓他娘抓緊趕製,要保證新軍春秋,夏季,冬季服裝人人三套,聯防隊員兩套。
更可喜的還有朝青山,他成功地製造出第一架千里鏡,調節銅管後,最佳效果可以看到五里以外,清晰見人。
趙曉兵非常滿意,要知道,在五里以外發現敵情,撒個尿再應敵都不是問題,還有改進的空間。
研究所在火器上的進展不大,只是將火|藥系列化了,正在建設水力鍛壓裝置。
趙曉兵擔心夏季過去,降雨減少後無水,建議穆所長集中力量,先搞幾門簡單的鐵桶炮出來備用。
在許天的幫助下,研製成功了後世八路軍用的軍號,號音嘹亮,傳音甚遠,經過他的培訓,司號員已經能夠熟練使用,部隊也開始習慣發號司令。
趙曉兵見子文閒的無聊,便叫她去請村子裡的老學究找合適的地方刷標語,把道路兩旁岩石稍加平整,牆面都利用起來用白灰刷上“一人參軍,全家光榮”,“保家衛國、人人有責”,“自力更生、發展生產”,“人人平等,遵紀守法”等等宣傳標語,營造新思維環境。
趙曉兵把新軍和生產隊的文化教員集中起來培訓,宣講《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他親自到部隊夜校去給幹部戰士們講課。
他希望透過不斷地教育,感化,改變大家的思想觀念。
他在流民生產大隊部為流民新建一學宮,鼓勵流民的孩子入學,教書先生就在流民裡選出。
只要想學習,不論大小都去,他還和李保正商量,定下了上學孩子的早餐和午餐由學宮提供,學宮的一應開支都由新軍來承擔。
一日,縣主薄楊修正來到羅城,趙曉兵和李保正陪同視察了流民安置點和軍營建設。
他看到三個生產隊新建的安置房,伙食團,隊部,倉庫等等設施齊全,流民生產、生活次序井然,新開出的一片片土地釋放著泥土的芳香。
主薄已經興奮不已,當他來到穆家溝,看見裡面的磚瓦廠,石灰廠,鐵廠正在開足馬力生產,更是連連發出驚歎,不住地問他是怎麼做到的?
趙曉兵告訴他靠的是“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起來才有力量。
是羅城人團結起來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流民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