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最終還是選擇放棄所佔城池,回軍支援沃爾夫斯。
既然維京人完全沒按照他的預想行動,那他駐紮在敵軍後方也無濟於事。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他在敵軍後方所進行的一切軍事行動,都需要漢諾威方向的配合,如果主戰場失利,那他所做的努力就是在下雨天澆花。
大的局勢崩壞,將直接摧毀區域性戰爭獲得的一切成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阿登森林戰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困局,其西側所受的攻擊開始於1944年6月份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綽號‘霸王行動。’
諾曼底登陸後,盟軍在德國西部開闢了新的戰場,並與蘇聯紅軍合作,直至對方攻陷柏林,盟軍也一直在西線給予德國人巨大的壓力。
然而、就在這樣的大勝之中,盟軍還是被狠狠收拾了一頓。
他們被胖揍的地點,位於阿登森林地區。
當年年底,盟軍已經收復了大部分法國國土,並一路東進,兵鋒直指德國首都柏林,推進至阿登森林一帶時,遭到了德國人的伏擊。
希特勒集結了25萬機械化部隊,並派遣部分士兵喬裝打扮,進入敵軍後方進行破壞,在德國人的火炮和干擾下,十萬盟軍身首異處,成就了二戰後期德軍少有的大勝!
德軍利用地形、利用奇謀、利用敵軍驕恣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區域性優勢,並將其演化成一場勝利,不可不謂精妙。
但這場勝仗並沒有扭轉德國潰敗的大勢。
歷史最終還是走向了柏林的毀滅。
這是為什麼呢?一場區域性的勝利為什麼無法扭轉全域性的劣勢?
古人用一個成語告訴了我們答案——
大勢已去。
當整個主戰場已經瀕臨崩潰的時候,個人英雄主義挽救不了戰局!就像末代皇帝再偉大,也挽救不了走向末日的王朝!
海德拉懂得這一點,於是抓住機會,烈火焚城!
皮爾不懂這個道理,所以他做的、都是無用功。
最直觀的結果,就是海德拉坐在漢諾威城中以逸待勞,而慌張趕路的皮爾,已經一整天沒吃東西了。
他們在向沃爾夫斯急行軍。
他們走過的路荒無人煙,連雞鴨牛羊這樣的家禽都沒有。
這幫騎士的心情沉重,他們經過的所有小鎮和村莊,都已經被付之一炬!
沒有活口、沒有剩下平民為大軍指引方向!
那些燒的漆黑的房梁,已經講述了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