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到家的時候剛好五點多,小軍做好了飯菜,孩子們吃上了。
看見姐姐進門,個個巴巴的盯著何小麗看,何小麗一件件的,把東西放進櫃子裡面。
反正她也不太喜歡吃這些,又分出來一些,準備拿到知青點去,前段時間因為分紅糖,分豬肉的事情,跟王有志等人關系搞的還不錯,看他們沒東西過節,心裡有點過不去。
何建設跟何衛革看見姐姐一件件的東西往櫃子裡面裝,心裡早就樂開了花。
何小麗把買來的油條,拿了幾個放在桌子上,一人分半根,剩下的拿到碗櫃裡面鎖好,並跟他們說明天早上再炸炸才能吃。
現在天氣冷,雖然都是吃兩頓飯,但中午要吃點東西填一填,不然撐不到吃晚飯的時間。
做完這些,帶了點副食回知青點去了。
到了知青點,餘敏等三個也剛剛吃完晚飯,看到何小麗帶來些東西,也挺高興的,這裡面只有王有志的家人寄回來一些東西,他剛也裝了一包糖果,還準備給何小麗送過去呢。
何小麗擺擺手:“不用不用,我爸媽寄過來好多呢,還有許多都放在我叔叔那裡。”王有志雖然也是拿工資的,但一個月五塊錢,還有隊裡分的公糧,他也沒有副食票,這些糖果,應該也是家裡寄過來的,何小麗一把把糖果給他塞了回去,王有志見她不要,轉身又分給了餘敏和劉恩慈。
何小麗帶來了一些水果糖,瓜子,還有麻花……
讓何建設心疼了好久,何小麗因此還狠狠的批評了何建設一頓,男孩子要大氣一些,她不太喜歡把幾個弟弟培養的小裡小氣的,心眼是要有,但是不能太小了。
“明天我叔叔家炒花生和紅薯片,給你們帶來一些來。”想到自己跟付鷗出去單過,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有點愧疚。
今年的知青點是人最少的時候了,以前人多的時候,有十來個人,因為嫁人了,當兵去了,人越來越少,到現在,只有王有志、餘敏、劉恩慈三個人抱團取暖。
“你們過年的食材還有嗎,需不需要我幫什麼忙?”何小麗四處張望了一下,三個知青分了十來斤肉,都醃製好了掛起來風幹了,還有一些新鮮肉留著慢慢吃,夥食應該還過得去。
餘敏說:“前兒我用布鞋跟孫紅梅換了一隻小公雞,過年燉雞吃。”孫家過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到這個時候還有雞跟人換布鞋。
孫家那個嫁出去的姑娘孫紅梅如今也回來住了,現在大河村比附近幾個大隊都要好,分東西也要分的多,她索性的,離了婚,又遷回來了。
大家夥雖然對孫家頗有微詞,但該判刑的也判刑了,別人的公民權益還是要享有的,當初,李書記只分了孫家的糧,沒有趕盡殺絕去人家後院把人家的雞也給抓了,所以現在孫家老老小小,日子過的也還不錯。
甚至有人還說了,孫有才肯定囤了大黃魚,埋在地底下的,只不過何直的重心不在報仇和批鬥這上面,他忙著搞建設,修路搞工程,眼下又有駐大壩安置拆遷民的事情,他還忙不上這個。
何小麗一拍腦袋:“我那裡有香菇,明天給你們拿過來一些。”香菇可是稀罕貨,她還真大方,其他三個知青都覺得不好意思起來。
倒是付鷗說:“香菇也就燉雞吃了,我看她那裡有不少,也沒那麼多雞燉來吃,拿過來給你們也不算浪費,清炒來吃菜浪費了。”
餘敏吐了吐舌頭:“那給你留塊雞腿兒。”
“不用不用。”何小麗搖了搖頭:“我們也有吃的,不吃你們的小公雞了啊,今天去了一趟縣城好累,明天還有活要幹了,我不想說話了。”
她和付鷗現在洗澡洗衣服睡覺還是在知青點這裡,所以經常也要去幫襯一下,互相有些來往也是正常的,今天她去了一趟縣城,倒是踩單車的付鷗沒嚷嚷著辛苦,她一路上都嫌路太簸了,身上沒幾兩肉顛不起。
第二天要去何家煮豬頭。
這也是從很早前傳下來的習俗,過年總是要吃豬頭肉,所以從冬月隊裡殺豬開始,就一戶戶的把豬頭拎回去,燻成臘肉,一大家子或者兩個小戶要分一個豬頭。
何家人不多,所以是要跟劉彩家的一起分一個,比如有的家庭人口多,有二十幾個人,就可以拎回去一整個不用跟人分了。
每年都是這樣,所以劉彩家的很早就把柴火跟切過的蘿蔔都送了過來,柴火是拿來煮豬頭的柴火,蘿蔔是煮完豬頭的肉湯裡面煮過一遍的蘿蔔,日子過的清苦,即便是用肉湯煮過的蘿蔔,在鄉下都能算得上是一門葷菜。
光這個蘿蔔,合著肉湯燉來吃,只要是在沒有客人的日子裡面,天天都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