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婉兮薨逝,後宮的皇太後,前朝的宗室王公們,自認為皇上這回再沒有不立中宮的理由了,這便重又壯起膽子來上疏。
關於此事,皇帝與皇太後和前朝大臣們鬥了這麼多年,又豈會看不出這事件當中,誰是主導的力量呢?
婉兮不在了,他的母親急著將順妃推上中宮之位。
待得中宮之位確定,那麼接下來就該說到立儲之事——倘若新皇後有喜,自然該以嫡子為重。便是他已經封在了“正大光明”匾額背後的那個名字,也得更改。
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婉兮的薨逝週年忌日,皇帝在祭文中親筆寫下“虛九禦之崇班,情深逝水”的詩句。
唯有顒琰等親眼見過這禦制詩的人,才明白皇帝心意的堅決——因為婉兮的離去,他已經決意不再繼立中宮。
婉兮生前,他被祖宗規矩和皇太後攔阻著,不能給她正宮皇後的名分;那麼待她薨逝之後,他也寧肯空出中宮之位,乃至皇貴妃之位,再也不會賜予旁人去。
所謂獨一無二,所以非你不可。一句“虛九禦之崇班,情深逝水”,短短數字,卻已是淋漓盡致。
可惜皇帝這樣的宣言,總是有人聽不懂;又或者,便是能聽懂,也並不相信——千古帝王,誰肯為了一個女人,叫後宮高位虛懸;為了一個女人,寧肯叫自己未來的人生就此孤單去?
故此藉著皇太後高壽,皇帝又孝順,這些人便推波助瀾,總希望皇上將當年給令懿皇貴妃的特例都給推翻,重又回到滿洲名門閨秀執掌後宮的正途上來。
而身在這漩渦當中的順妃自己,又如何不想順水推舟呢~
此時所缺的,不過是一個孩子。
於是乾隆四十一年,就在令懿皇貴妃薨逝一年之後,後宮裡又出了喜事,終於是“花開並蒂”——順妃和惇妃,竟然雙雙有喜了!
順妃的胎是六月的,惇妃的胎是八月的。
皇帝以將屆古稀的年紀,竟然能令兩位妃位前後腳有喜,可當真是老當益壯。也更因為這二位的雙雙有喜,叫前朝後宮都覺著,皇上終於可以“逃出令懿皇貴妃獨寵的陰影”,放下了對令懿皇貴妃的舊情,再度寵幸新人了。
這樣的花開並蒂,最開心的是皇太後,可是最鬧心的,同樣是皇太後。
八旬老太後,身子骨再健朗,到了這一年也終是有些扛不住了,老太太也纏棉於病榻。六月間順妃的有喜,對她來說不啻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叫她對順妃能入主中宮,乃至誕下嫡子,又擁有了極大的信心去。
只是她也沒想到,皇帝再度不肯叫順妃一人專美,才短短兩個月,惇妃也又有喜了。
惇妃出身包衣,家世自然無法與順妃相比。可是惇妃有十公主,且封妃還在順妃之前……況且前頭已經有令懿皇貴妃這個例子。天知道一旦惇妃也誕下皇子來,皇帝會不會讓惇妃搶在順妃頭裡,先進一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