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大娛樂帝國 > 第八百七十一章 雙贏模式

第八百七十一章 雙贏模式 (第2/3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聖手小仙醫 我家網站全是神 科技衍生 我有基因剪刀手 無限大抽取 重生2008:開局拯救白月光 逆天尋界 全職狂少 文科之王 重生之嘯吒風雲 這個影帝叫崇禎 四合院之賈東旭的逆襲 唯愛傳奇之異能天下 締造國民女團 養生小餐廳 華娛:從跑男開始拿全勤 替身專家 嬌妻太美花樣寵 超級小農夫 不思議強者

德國說我借錢給你也行,不過你得“拿喜兒抵債”——就是讓韓國拿人來抵債,也就是讓韓國人去德國當勞工。

所以當時有大量的韓國人去德國打工。

韓國人去德國幹得都是些什麼工作?

好工作怎麼可能輪到韓國人幹,一般情況下,女人當護士,甚至是妓女,男人則多是礦工,上一世有一部韓國電影《國際市場》講得其實就是韓國人去德國打工的事。

當時,韓國人在德國沒少死——要知道,六七十年代德國的礦業其也不發達,塌方也是極為尋常的事,而每次塌方都會帶走大量的生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至於女人,當妓女就不說了,每天都得接大量的客,當護士,一週的工作時間得超過四十六個小時,也就是一週工作五天,每天都超過九小時,最主要的所得的薪水非常少。

一九六四年的時候,朴正熙到德國訪問,順便看了一眼當時在德國打工的韓國人的生活狀況,結果掉下了眼淚,說你們真苦呀,為了韓國的經濟騰飛,你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時的韓國人幾乎沒有任何怨言,他們認為他們出去是給自己的國家效力,是為了讓他們自己的國家更好。

可能有人會認為是因為那時候的韓國窮韓國人愚昧,才這麼愛國的,等韓國人的生活變好了,就會跟很多中國人一樣,在自己的國家賺錢,去外國花,覺得外國的東西都是好的,自己國家的什麼東西都不行,甚至恨不得加入外國國籍,成為外國人。

實話實說,還真不是這樣的。

上一世九七年的金融危機,韓國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波及——當時,韓國的外匯儲備全都耗光了,外債的壓力特別大。

可能有人會說,國家欠債還不簡單,印錢還唄。

這絕對是在開玩笑,先不說超印債權國根本就不會認該國的貨幣,一旦弄出來難以抑制的通貨膨脹起來,該國的經濟有可能就沒救了——就像蘇聯,超印盧布,使得盧布最後變成一美元比好幾千舊盧布,最後盛極一時的蘇聯硬生生的就解體了。

所以,想還外債,就必須得拿出來國際上認可的硬通貨,像外匯,像黃金,也就是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

在這種情況之下,韓國政府號召韓國人,“把你們手裡的黃金拿出來借給國家,也就是政府用債券買下你們手裡的黃金,將來一定會再還給你們的。”

結果,只有一少部分韓國人是將他們手中的黃金賣給政府的,大多數韓國人則是將他們的黃金捐給政府,當時甚至是出現了,漢城街道排滿長隊大多是些婦女)到銀行把她們的耳環、戒指、鐲子摘下來捐給國家,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後來,韓國就靠著這些將這個難關渡過去了,並最快就從那次金融危機中回覆過來。

而且,韓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產品非常信賴,甚至都達到了一種盲目的狀態——上一世,在韓國,不論多有錢,開得幾乎都是現代、大宇,使得手機大多是三星,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韓國人才開寶馬奔弛使用蘋果。

反過來再看中國,開國產車使用國產手機,在很多人眼中都是o的表現。

當然,這也不全怨中國國民,也跟中國的大多數品牌自己不爭氣有關——它們的產品除了價格以外方方面面的確不如外國的。

說回正題——

韓國人的這種愛國精神的確很厲害,這是這個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國家能發展起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單單靠韓國人的熱情,韓國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

韓國之所以能發展起來,跟韓國的發展策略正確也是分不開的。

到了金泳三執政時期,也就是現在,韓國製定的發展策略變成了兩手抓——一隻手抓高科技產業,另一隻手則抓文化產業。

高科技產業就不用說了,三星,現代,大宇,全都是世界馳名的高科技品牌。

而文化產業這塊呢,往往不需要投入多大,但一旦產生效益之後它就能持久,正是因為看到這些,金泳三所搞得經濟的非常重要一環就是發展文化產業。

不過——

金泳三要搞文化產業有兩大難題。

第一大難題,跟上一世娛樂產業沒有形成統一的帝國不同,這一世有徐存建立的夢工廠帝國存在,韓國要想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就繞不開徐存這個娛樂界的帝王。

這也是金泳三這次力邀徐存來韓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大難題則是,文化產業必須要有核心價值作為輻射源。

韓國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答案是——沒有。

不過——

韓國沒有沒關係,可以跟中國“借”嘛,反正幾千年來,向來都是如此。

那跟中國“借”什麼?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如我痴狂 女程式設計師不想被催婚 重生後我靠學習成了富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