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隨珠抿著唇笑,看了眼手指上精緻的戒指。
有點想他了……
……
美食協會舉辦的評選大賽,在報紙上宣傳了好幾天之後,總算是拉開了序幕,華夏官方臺,還特意做了個類似紀錄片的節目,每天在電視上播放倆小時。
這樣一個新穎的,非常有觀賞性質的節目,迅速在民眾之間傳播開來,街頭巷尾都在討論這個節目。
那些還是黑白電視的家庭,看著不對味,就去有彩電的人家裡看了。甚至連彩電的銷量,都因為這個節目增長了不少。
不論是早餐中餐還是晚餐亦或是大街上單位裡碰見,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昨晚看了那個《美食大賽》嗎?”
“我看了我看了,昨天是沈記吧?那個筷子撥開麵皮的時候,包子裡面的湯汁流出來的那一瞬間,我都恨不得把電視給吞了。”
“對對對,我家黑白的,看著不過癮,但是也能看出來,一定很好吃,不愧是s市的招牌啊,我看他們製作的時候,那個麵皮都揉很多遍,拿高湯吊出來的麵皮呢,我光想象,就能猜出來有多好吃。”
“還有那個餡,不也是高湯調的?還有那個蟹黃,只取4兩的母蟹蟹黃,多一點少一點的都不要,我聽說,他們店鋪後門,經常有老太太等著收他們的那個取了蟹黃的蟹呢,都是免費送的。”
“這也太浪費了吧?多少人都吃不上飯呢。”
“浪費啥啊浪費,人家祖傳下來的手藝,就得這麼做的,你沒聽到裡面介紹嗎?取出蟹黃的蟹,都是送人的,也不會扔掉。”
“哎喲,我得去s市嘗嘗這個味道,越說我這口水就越兜不住。”
這場評選大賽,就在京市舉辦的,全國各地三年以上的酒樓其實也不多,大部分都因為那場浩劫改成國營的。而後面再開的酒樓,也有手藝是真的好,但也有手藝一般的。這些都需要美食協會的人來分辨了。
沈記所謂的取四兩的母蟹蟹黃,不過是弄一個噱頭,沈玉榮當初特意跟出境的負責人說好了,連稿子都對過一遍又一遍的。別的不說,他們沈記一個包子再貴也賣不了多少錢,取四兩母蟹的蟹黃,還只要這樣的蟹黃,那成本都不知道翻多少倍了,他們敢賣,能買的也不多啊。
可是大家夥都不知道啊,這麼一說,不就顯得他們沈記高階嗎?
就像聚賢樓,只用小仔公雞的雞脯,和農家長大的豬肉,或者宴遇樓六個月的老鴨,其實都是那麼個說法,就是要顯得他們酒樓的食材與眾不同而已,從古至今,珍惜食材都是不缺追捧的。
而他們酒樓想撈錢,就得從這稀奇方面下手唄。所以他沈記不也能這麼幹,這麼說也不犯法的,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足夠稀奇珍貴啊,這就夠了。
這說是說美食評選,但其實就是在這電視還有報紙上展示。
喬治就是在京市他住的酒店大堂內,看到了這個節目,引起了他非常大的興趣,他隨身帶了個翻譯,聽到裡面各種苛刻的食材選取條件時,他更是不斷的驚呼。簡直不敢相信,如此奢侈的選材,居然出現在在了一個看起來還很落後的國家內。
看來,這個國家的美食,還真的是很令人期待呢。
他首先去的宴遇樓,根據翻譯的提醒,他選擇了最招牌的烤鴨,廚師是當著他的面片鴨的,看著廚師翻飛的手法,他也連連驚呼。
而嘗過味道之後,他很滿意的點了點頭,卻不認為這是他想尋找的味道。好吃,很好吃,但沒有吃水餃時的驚豔。
而後他又去了聚賢樓,聚賢樓的招牌羊三樣,不同於其他國人不吃內髒的習慣,他很敢於嘗試,甚至在翻譯指出這是食材做出來的之後,更是興趣高漲,可在嘗過之後,他表示很失望,這道菜比烤鴨的味道都差太多了。
在京市,無論是早餐還是午餐或是晚餐,只要是有點名氣的店鋪,他都去嘗過了。哪怕是深巷中的,他也會去嘗試。
可都令他失望,他在想,是否只有那份水餃能帶給他驚豔的感覺。
就在他想要動身去s市嘗嘗沈記的時候,他的翻譯,一位b大的學生,試探性的對他說,是否要去王記。
“哦,王記,是我想的那個王記嗎?就是那個出口了食品的王記,我就是來找它的,它居然有店鋪嗎?我的天,快帶我過去。”他激動的高喊道。
於是京市王記的服務員,就見到了一個瘦高的,金色頭發的中年老外,像是住在了他們店一樣,每天早上開門,最早就能看到他,最晚關門也能看見他。每天對著那寫滿了華夏文的食單指指點點,然後各種菜色輪流換著來,他也不一桌上齊,但每次吃的絕對是不重樣的。在每一道菜上來之前,他會取出一個相機,開始拍拍拍;而在吃完每一道菜之後,他就會拿出自己隨身的厚厚筆記本,開始兩眼放光的在上面寫寫寫。要不是看他是自己客人,這些服務員都要以為這是來偷學的。
而在吃完最後一道菜之後,這個老外就消失了。見多識廣的服務員們也不在意,這人在他們的聊天中都不會出現。
隨著聚賢樓的菜色還有宴遇樓的菜色在美食大賽中出現之後,更是在國內掀起了不小的討論聲,無數人都在說,這倆家酒樓是華夏美食中的道,王記才是最好吃的。但王記價格昂貴,不是所有階層都能吃得起的,再加上它沒有參加這次的評選。這樣的言論,如一滴水滴入大海一般,壓根就找不到痕跡。
而這,正是沈玉榮想要的效果。趁著這個熱度,他開始在全國能鋪設的範圍內,鋪設起了沈記速凍食品的通道的。
由於沈記的名頭響亮,各大店鋪超市紛紛開始選擇沈記,而放棄了王記,而沈記的市場也一下子被開啟了。
一時間,大家都開始討論沈記,而忘記了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