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茶,宋代最著名之茶!
有著“始於丁謂,成於蔡襄”之說。
即便是在陸雨原本所在的世界,龍鳳茶精湛絕倫的製作工藝亦是能夠讓現代人瞠目結舌。
甚至不必從採、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式有多繁瑣。淡淡是團茶上龍鳳紋飾的精巧細致,便令人嘆為觀止。
用古人的形容便是“龍騰鳳翔,栩栩如生”!
而且這種茶的産量亦是極少,將龍鳳茶帶向巔峰的宋時茶人蔡襄,便是著名的“小龍團”創造者。
他所製作的“小龍團”不僅在製作上巧奪天工,而且産量極少,第一年製作的時候甚至只造出了十斤。
當時朝野官員權貴皆說“黃金易得,而其茶不可得。”
以至於當時宋仁宗皇帝趙禎對小龍團極為珍愛,即便是當朝宰相也從不輕易賞賜。
唯有在每天的祭天大禮之時,才破例拿出一餅賞賜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大臣。
而這兩府的大臣都各有四位,可皇帝卻只賞一餅,八位大臣便只好將這一餅茶一分為八,每人一份。
這八個人將這一小塊茶帶回家之後自然視若珍寶,別說品飲了,尋常人就算想見都見不到,唯有家中來了尊貴的客人之時才會拿出來欣賞一下,甚至比傳家之寶還要珍視。
根據陸雨曾經所得過的史料看來,當時朝野上下唯有大文豪歐陽修曾有幸得到了一餅完整的小龍團茶。
就連歐陽修這種在朝二十餘年的一代名臣,也僅僅能得到一餅茶的賞賜,可見得到這種茶的難度了。
所以在古墓中發現這樣一塊小龍團根本不足為奇,至於李燕依的那些問題,一旦若是讀到了這些完整的史料之後,亦是可迎刃而解了。
而這些事情亦非陸雨憑空杜撰所得。
歐陽修在為蔡襄所著的茶書題寫之時,便清楚的將彼時龍團茶的情況寫了出來。
乃至後來,兩宋消亡,蠻夷塗炭中華。
龍鳳之茶漸漸失去了其欣賞者,亦是逐漸走向銷聲匿跡。
明代洪武年間,重新恢複中華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因此茶做工繁瑣難以複制,更因喜好條形散茶,便下詔罷造龍團。
從那之後,龍鳳茶便絕跡於歷史長河之中。
陸雨比在場的任何人都清楚,想要重新複制製造出這種龍團茶,比之尋找到其真正的歷史依據要難上百倍千倍!
即便在原本的世界,龍鳳茶的製造工藝都已經失傳,只能夠透過歷史的記錄來不斷摸索慢慢恢複。更遑論這個連歷史記錄都沒有的世界?!
如此看來,華夏茶聯這次的題目似乎並沒有將難度混淆。
與尋找和論證白茶相比,論證與製作龍鳳茶顯然更加困難得多。
即便是陸雨自己,也根本沒有把握將龍鳳茶重新作出……至少在短時間內,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過正所謂“無知者無畏”,在場的新晉茶人之中亦是有不少人都已經開始準備選擇這道題目。
就連卞良吉也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喃喃道:“這題目不錯,有挑戰性!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