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完一場惡仗,率領的部隊就要經歷一次人數上的大洗牌,鐵打的番號流水的兵,無數的青年背起行囊參軍入伍,揚血沙場,不斷有人補充進來,戰火不熄,迴圈不止。
夜幕降臨之前,二十軍全軍傷亡數字統計出來了,全軍直接陣亡有七千餘人,其中一三四師傷亡最重,五分之三的官兵陣亡,有的團營整建制的就沒了。
當夜,二十軍在這場戰鬥中存活下來的官兵們決定撤到路口鄉休整。
按照集團軍的休整命令,全軍到達路口鄉的時候已經人困馬乏,生火倒灶的時候依舊是以各團為單位,不過埋鍋的數量下降了許多。
原本接到的任務是要在石竹嶺守上三天三夜,但沒想到33師團進攻了兩次碰了一鼻子灰之後,直接就是全師團壓上了,鬼子沒有細磨慢打,讓全軍真正的作戰時間只是從昨日中午前到今日中午時分便結束。
可就是這不過一天的功夫,全軍就陣亡了七千餘人,巨大的傷亡讓此刻生火做飯的眾官兵神情落寞,沒有打退鬼子的欣喜。
篝火之音“噼啪”作響,不少官兵昨日還在一口鍋裡吃飯,今日已經埋身異鄉。
晚風之中飄散的這種蒼涼氣氛下,吃完晚飯的李崇在火光旁的桌子下,同團部會寫字的幾個人一起,在本子上記錄陣亡士兵的名單。
這份名單屆時會提交到旅部,然後一層層往上提交,最後有專門的撫卹部門向官兵家鄉報送,這是李崇最不願意乾的一件事。
有些同鄉出來、存活下來計程車兵在報名字的時候已經有抹眼淚的動作,李崇知道自己這個團有大部分士兵是當初棺材山之戰結束後、全團在鐵頭嶺接受的川渝大後方的青年子弟兵。
這些士兵三五一成群都是來自同一個鄉,一同出來的,一仗下來最後只活下了自己,這難免讓人悲愴。
全團陣亡名單最後編成了厚厚的一大冊,李崇拿出鋼筆在扉頁之上寫下團部番號。
交完陣亡名冊之後,李崇進入帳篷睡覺,今日拼殺太狠,這時候感覺胳膊很有一股酸脹的感覺。
不知睡了多久,突然“乓!”的一聲槍響,李崇一下子驚醒衝出帳篷。
不少士兵都以為是敵襲!
但是視野之內並沒有任何鬼子部隊的動靜,估摸著是有人走火了,畢竟每次血戰之後,都有一些剛上戰場的新兵出現戰場後遺症的情況。
為防止這種情況,大戰完畢,基層部隊的槍支都會由班排長收起來統一管理的,李崇想著怎麼還會出現這種槍響的情況呢?
然而吃早飯的時候,李崇卻是聽說早上一聲槍響是軍長楊漢域發出的。
稍稍一打聽得知,原來在昨晚後半夜全軍的傷亡名冊匯總到軍長楊漢域那裡後,作為二十軍的頭頭,看著全軍在石竹嶺一役後傷亡的慘重,是一夜沒睡。
軍長楊漢域就露天在晚上站了一夜,一直看著石竹嶺方向,起先身旁的警衛兵和兩個師長勸著進帳篷休息,可是楊漢域在床上翻來覆去,腦子中全是陣亡將士的名字,難眠之後又起身走出帳篷,就在深夜中站著。
休息不好,又沒吃沒喝,早間不知駐地從哪兒跑來了四五個十五六歲的勤務兵嬉鬧,這讓精神恍惚著的楊漢域心中生出了一股戾氣,拔出手槍就要槍斃。
好在一旁的警衛兵一個箭步將他的胳膊懟上了天空,一槍打空才沒有造成悲劇。
除了聽說了這件事,還有一則訊息讓李崇腦中清晨被槍聲驚醒的混沌變得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