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內,車來車往,人馬嘶鳴。
一大早,鱗次櫛比的居民樓裡,各家各戶把自家的棉被拿出來,用竹竿支撐起一個框架,或者挑出閣樓外,將被子展開掛在上面,讓常年處於陰暗中的棉被吸收一下陽光的氣息。
六十公里外的銅梁分校師生,也把被子從宿舍報了出來,集體晾曬著。
對於全年近乎三分之一時間處於大霧籠罩下的陪都,像今天從一大早就豔陽高照的天氣可真不多見,從屋子裡縮了一整個冬天的民眾們走出屋門享受著這冬末的陽光。
但朗朗乾坤下,卻難讓宵小鬼魅現行!
在日本軍人當中,不乏有一種隱蔽的角色,他們自稱為“現代忍者”,這樣的人在公開場合有著正經光鮮的身份,他們人模人樣,隱於民眾之中,但骨子裡卻是玩離間搞破壞耍陰謀的特務。
重慶主城區邊上,沙坪壩的一個簡易鐵皮廠房內,已經由蘇州搬遷到這裡的大華紡紗棉織廠又重新投入了生產,這個有著宋家背景的紡紗棉織廠一直就承擔著大量軍服生產製作的任務。當然也不僅限於這項業務,在西遷到重慶後,作為西南地區幾家大型棉紡廠之一,民眾過冬衣物也是一個業務大頭。畢竟重慶城擠來了那麼多外來居民,還多人都是拖家戴口的,衣物需求量很大。
在淞滬戰爭打響之前,大華紡紗棉織廠就因為大股東的背景被列入第一批南遷企業名單中,並且在陪都劃下了一塊地。在重慶這塊的棉紡市場上,能和大華廠相等體量的,也就是重紡五廠了。
廠房內的裝置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裝置,不過在去年德、日、意三國籤立了《反共公約》,德國政府將本國退休軍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撤走之後,這些裝置就連維修零件都進口不來了。
好在搬遷至此的中央大學和本地的重慶大學機械方面的專家提供了幫助,透過仿製品讓這些自動機器重新運轉了起來。
紡紗織衣需要棉花等原料,這玩意兒目前還在國軍統治之下的區域種植本就不多,所以大量依靠透過各種渠道外調。這外調及銷售工作,大華紡紗棉織場專門設立的辦公室專職負責,
而崔順傑就是大華紡紗棉織廠辦公室的一名資深員工,九一八事變隨著東北學生難民入關進京,在北平的一所大學畢業,民國時的大學畢業生很吃香,根本不愁找工作。
崔順傑在南下謀求職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機緣巧合”之下應聘進入剛剛成立的大華廠工作,勤勤懇懇工作七年,升到了副經理的位置,現在主職負責棉紡織品的排程工作,這些進貨渠道就是大華廠的命脈,只有核心員工才能掌握。
如今工作七年的崔順傑早已經從一個穿著長衫嘴角飄著毫毛的逃難毛頭小夥成長為一個穿著一身體面西裝,髮型梳的一絲不苟的體面人。
在很多人,包括昔日同學眼中,他都是成功的典範。
崔順傑每天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但古怪的是,他每天早上起床,都會翻開日記本,寫上如下開頭:“1938年2月18日,晴天,無霧無雲。”至於下面的日記內容則是晚上回來補充。
往前翻,第一行入眼的便是“1938年x月x日,未下雨,大霧......”
乍一看,這只是記日記的習慣而已,很多人寫日記開篇都會記錄下天氣晴陰之類,這並沒有什麼不妥。
收拾利落之後,崔順傑一路跟鄰里打著招呼,然後上了停在路口的黃包車,在早上七點準時抵達瞭如今位於沙坪壩的大華廠。
在大華廠工作七年,已經成長為核心員工的崔順傑依舊每天自律的準時抵達辦公室,從來都不遲到早退,這讓廠內的很多高管都汗顏。
坐到辦公室內,第一件事情就是聽廠內會計對昨日一天棉紗消耗量的報告。這半個月來,工廠一直在滿載執行,一件件軍服和民衣製作出來的背後,是日耗百斤的棉花和苧麻,所以這些天崔順傑都要聯絡渠道進貨。
為此,崔順傑還被廠裡請人集訓了三個月,這才掌握了發報的方法。